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Feynman diagrams on Latex: feynmp-auto


Gluons interactions
一直以來都有打算用 Latex 來作畫費曼圖的工作。最近實驗了一下別人寫好的套件 feynmf / feynmp,發現其實沒有很好用。有些設定上的問題,另外想要加 label 還要用 terminal 用指令執行 mf xxx

在同學的推薦下使用力進化版的套件:feynmp-auto

比起之前的 feynmf 想順利使用還要加上一長串不明所以的指令:
----------------------------------------------------------------------

\usepackage[final]{feynmp}
\DeclareGraphicsRule{*}{mps}{*}{}
\makeatletter
\def\endfmffile{%
    \fmfcmd{\p@rcent\space the end.^^J%
        end.^^J%                                                         
        endinput;}%                                                     
    \if@fmfio                                                               
        \immediate\closeout\@outfmf
    \fi
    \ifnum\pdfshellescape=\@ne
        \immediate\write18{mpost \thefmffile}%
    \fi}

\makeatother

----------------------------------------------------------------------

feynmp-auto 全部只要一行:

usepackage{feynmp-auto}

也不用自己開終端機,只要 compile 兩遍就行了。方便即時修正畫出來的費曼圖。
以下是一些教學文件和範例:
Drawing Feynman Diagrams with LATEX and METAFONT∗
feynMP / feynMF Examples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意外的邂逅《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純粹就是今天一時興起,隨便查了Hammer Museum放什麼電影就去看了。Hammer Museum是附屬於學校的一個小博物館,在學校外面不遠的西木區。另外校內還有一個小小的Fowler Museum。很多人大概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裡面有一艘蘭嶼的獨木舟,有趣的地方。Hammer Museum內有個小電影院,大小大概跟合勤差不多。常常週末都會放電影,憑學生證可以免費拿票入場。時常一段時間是某一個系列,曾經也辦過台灣、中國影展之類的。影片似乎都是常學校的資料庫裡選的,大概也是由學校的影視學院在經營,所以其實很值得來看。有時也會有一些邀請導演、製片的座談。

今天這部《Kiss of the Spider Woman》事前完全沒聽過。完全就是一種隨機的概念。反正是免費的,其實早就想嘗試一下這種完全看緣份的電影體驗。如果不是今天看到的話,這輩子沒見過的機會應該是比較大。沒有預料到的是...這部電影真是太有趣了。我說的有趣不是喜劇的那種有趣,真要說的話這部片其實劇情偏沉重。整部片的場景幾乎是在監獄裡頭,也不像《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那樣是個happy ending。電影裡頭很多的部份是一名囚犯敘述另一部電影。一個不太複雜的故事,但是帶出很奇妙的氛圍。不過或許對於故事的背景有點兒陌生,某些情節上還需要自己猜想一下。

片後有訪問監製的座談,這部片距今也三十年了。由於我事前完全不知道這部片,很多資訊都是從座談跟後來查資料才知道的。這部片是一位阿根廷作家的同名小說改編。小說本身完全由對話組成,沒有敘述。當初改編成劇本費了一番功夫。這部片的成員組成也很奇特。劇本是美國人,導演是阿根廷出生的巴西人。演員是幾個美國人加上大部分的巴西人。故事對白是英語,但場景在巴西。當初製作這部片好像挺艱辛的,後來的剪輯還甚至花上了十四個月。

已經習慣了美國電影、台灣電影,有時候真個該接觸一下其他國家的作品。感覺真的相當不同。雖然這部或許不能算純種的巴西電影。記得在清大看伊朗影展也很驚豔。可以的話還想再看看阿巴斯的電影。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龍飛鳳舞》

衝著《父後七日》的導演王育麟去看了這部《龍飛鳳舞》。老實說有點失望,大概是太過期待造成的落差感吧。在我心目中《父後七日》是一部相當傑出的電影。

在我個人微妙的認知裡,「台灣電影」是一個特殊的專有名詞。並不是所有在台灣拍或跟台灣牽扯到一點關係的就能冠上這個名詞。對我而言,「台灣電影」是一個能夠帶出某種氛圍的作品才有資格冠上的。不過這實在是一個相當任性的定義,既不精準又相當曖昧。真要說的話,我也只能列舉出哪些電影符合、哪些又不符合。或許真全部列舉出來,或許能夠歸納出什麼規則吧。

《父後七日》毫無疑問是我認知的「台灣電影」。不過我也不是完全否定《龍飛鳳舞》,其實某些畫面我還滿喜歡的。開頭的部份幾乎害我以為可以得見另一部「台灣電影」,可惜還是落空了。(顯然「台灣電影」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好電影)以歌仔戲為題材蠻讓人期待的,以歌仔戲的風格來說似乎拍不出《霸王別姬》、《梅蘭芳》那樣厚重的作品,但是可以呈現比較鄉土、家族關係的這一面。就這方面而言卻又好像沒達到《父後七日》的水準。劇情上,感覺參雜了很多東西,似乎安排上卻不是很完美。家族感情上好像說了什麼,卻又好像沒講什麼。歌仔戲的苦練上似乎刻劃了什麼,卻好像沒後續了。硬加入的一些元素如黑道有點若有似無、無足輕重的感覺。總之是部讓人感覺有點可惜的電影。不過比起雞排、大尾之流,起碼還值得可惜一下。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物理上的男女不對稱

吳健雄
上粒子物理的時候,這位授課的老大姊偶爾會抱怨一下物理借男女失衡的現象。最近講到宇稱不守衡提到吳健雄,果不其然,吳沒拿到諾貝爾獎的事就得拿出來講一下。不過確實也是,明明諾貝爾獎就可以頒給三個人。而且都是華人,就硬是不給吳。(by the way 最近維基發現吳的丈夫是袁世凱的孫子)

老大姊順便再靠杯一下物理系女性教授太少(或者說念物理的女性太少),系上59個教職員中只有4個是女的(不含天文)。說著說著將視線環繞一下教室...清一色是男的。查了一下資料,如果加上天文的話比例上升到 8/95。

不免想到最近討論熱烈的相關文章:
哲學(以及數學和物理)排擠女性?
回應《哲學排擠女性?》,問題根源出在哪裡
間接排擠女性?哲學人難辭其咎!

就來稍微分析一下:
                                清大物理系     比例 5/40
                                中研院物理所 比例 2/49
                                台大物理系     比例 1/47       這比例..

看來清大似乎還算比較平衡的了。

如果來看學生的話...就我個人經驗吧(翻通訊錄)大學部我們那年 ,比例 8/68,略低於 5/40。不過如果考量繼續念博班的比例,女性比例似乎就上升了。不負責任統計 8個中有3個念物理or天文博班 3/8=0.375。真是超高的比例啊!!!男的就不用算了,鐵定比較低。不負責任假說:女性在進入大學物理系就已經被篩選過一次了,畢竟身為女性在這個社會中會填物理系多少要有點決心。反觀男性,不小心進來的猜想為數還不少,這大概就是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