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書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UC Berkeley 週邊書店探索

得知 UC Berkeley 週邊有許多書店時,真心覺得那兒的學生真是太幸福了。雖然過往傳奇的獨立書店「Cody's Books」以不復存在,但仍值得花上一天來好好來一次探索。這天搭 Bart 到了 Berkeley 不免先探索一下校園,看看這個加州大學的起始之地。從學校的西面進去,途中會經過一條小溪。學校裡面有湖泊見得多了,有條小溪倒挺特別。走沒多久就可以看到位於學校中心的鐘塔。學校再往上還有個國家實驗室,不過上坡太辛苦了,也不知道值不值得走這一回。姑且隨意繞繞當作散步。其實學校也有不少奇妙景觀,但這天沒興致作畫,他日找個地陪再訪不遲。說著說著就從學校南邊繞了出來。

李政道簽名?
順著電報街一路過來,第一家遇到的書店就是「Moe's Books」。也是頗有歷史的一家店了,從1959年起,也陪伴了許多學生的求學歲月吧。除了賣書外,書店也提供場所舉辦一些文藝活動。書店挺大的,地下一樓、加上地上三樓,我們學校附近如果能有這樣一家我就有地方殺時間了。這家書店賣新書也買二手書,地下室有很大一區都是二手的科幻小說,蠻適合來搜羅便宜的平裝版來閱讀。除了科幻區之外,地下室有個小角落擺放著二手的明信片,甚至還有已經寫過的名片在裡頭。說不定能從中挖出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一路上樓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書,但是沒發現什麼會讓我衝動買下的書兒。我的挖寶行程一項都包含物理類書籍,晃到了最上層總算發現他們的蹤跡了。大概因為鄰近大學,這兒的二手書可以找到許多大學的教科書。如果勤加探索總能挖到些什麼吧。看到一本李政道的《Particle Physics and Introduction of Field Theory》,上頭疑似有作者簽名。猜想簽名應該是真的,大概店員看不懂中文字吧。
Shakespeare & Co Books

離開 Moe's,對面街角的書店就是「Shakespeare & Co Books」。其中一面牆壁上還有很漂亮的塗鴉,相當惹眼。比起 Moe's 這家書店就小得多。但是稍微陰暗的空間、堆到天花板的書架、以及許多古舊的書營造了一種古典書店的氣氛。剛走進去就能看見一整個書櫃都是精裝的文學書。這邊說的精裝不是指單純 hardcover,而是真的裝訂華麗、封面多半有燙金的字體。如果有位喜愛閱讀的朋友,這些書非常適合買來當作一份禮物。

整體來說這家書店比較偏文學一點。算是我比較少會購買的類別,不過這家店很有自己的風格,逛著也有趣。書架上甚至可以找到《紅樓夢》。

除了電報街,其它的書店多半在 UC Berkeley 的西側,也就是 Berkeley downtown 一帶。穿過一小片住宅區當作散步,書店就在不遠處了。

Pegasus Books」除了我拜訪的這一家外,另外還有兩個店面。這家店雖然沒有 Moe's 這麼古老,卻也是從1969年就開始點亮這個社區。店面不算大,就一層樓。記得在我造訪時,有位店員一直在我附近晃來晃去,很辛苦地給書上架。這家店也是兼賣新書跟二手書。有些還蠻便宜的,最有印象的是全新《魔戒》新版前傳加三部曲只要二十五塊。值得一提這家電的科幻小說也相當不少,合理懷疑 Berkeley 的學生很愛看科幻作品。在這兒找到了一本精裝的《The Bicentennial Man》,價錢不貴就把他帶回家了。

Half Price Books」這家書店就在 Bart 的車站附近,從店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家標榜價格便宜的書店。進去一探也確實如此,不實都能看到五塊錢甚至更低的價錢。同樣一本書這邊的價錢多半比較便宜。店面還不小,基本上各類的書籍都找得到,還有很多像是漫畫、DVD這一類的商品。漫畫美國或是日本的都有。

晃到這家店時其實已經有些疲累了,沒有太多的心力尋找寶貝。雖說如此,還是給我探到了 Pais 的《Subtle is the Lord》,前些天才正想到這本書呢。而且價錢打完折後還不到五塊錢。如果不用考慮負重的話,大概會在這兒多撿幾本書。對於窮學生來說,這真是個好地方呢。

舊金山的獨立書店們

City Lights
之前就聽聞舊金山灣區是全美獨立書店最密集的地方。這回趁著到舊金山的機會,好好探索了幾家書店。雖然近年來獨立書店的數量銳減,但比起洛杉磯這樣的文化沙漠還是要興盛的多。

說到舊金山的書店就不得不提到「城市之光」。最早是從鍾芳玲的《書店風景》讀到這家書店。在書店裡標示的類似副標語的「A Literary Meetingplace Since 1953」應該算是個很好的註解。自1953年起這家店就在文化上扮演先驅者。除了販賣書籍,同時也作為出版社出版書籍。歷史尚有太多值得著墨的地方,但我還是著重在我個人的體驗上吧。

我在12月24日也就是聖誕夜來到城市之光。這天書店提早在九點歇業,店裡人也不多,我可以好好探索一番。店共有三層,分別是一、二樓和地下室。一樓主要是文學或藝術類的書籍。有一個專區專門擺放城市之光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建築類方面,不樣一般的書店大多是作品集這類由大量圖片組成的書籍,而多是篇論述類或是人物傳記、評論等。對我個人來說是個適合挑選學習材料的好地方。文學方面有許多長銷經典,而不會只是當期的新書。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書架上常常有標註「Staff Pick」的作品,提供顧客一些值得推薦的選擇。二樓是個比較小的空間稱作「Poetry Room」,專門擺放詩集以及「Beat Literature」。在這兒可以找到如《On The Road》等作品。詩集方面實在太不了解就匆匆晃過了。

地下室是個挺大的空間。印象中有人文、歷史、心理、科幻、科學等分類的書籍。科幻類擺放了大量的經典作品,我熟悉的如《基地》系列、《銀河便車指南》、克拉克、菲利浦迪克等小說都陳列其上。除了舊的經典外也有新書,有本《The Windup Girl》讓我有點感興趣。讓我有點意外的是,很顯然科學類的書籍也是經過挑選。在最上頭看到 Dirac 的傳記《The Strangest Man》讓我感到十分欣慰。Roger Penrose 的書除了很知名的《The Road to Reality》外,另外一本之前沒見過的《The Emperor's New Mind》讓人頗感興趣。

總結來說,這家書店的氛圍很棒。店裡日積月累裡許多其奇怪怪的裝飾、標語等。書本的挑選上在我所知的範圍內感覺很用心,不像某些書店感覺就是資訊的雜亂堆積。感覺得到這家書店是真的希望你可以從這些書中去學習到有系統、有脈絡的知識和素養。比起中文,英文的資訊量更為龐大。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這麼一家書店可以提供選書的脈絡是很幸福的。

Green Apple Books
綠蘋果「Green Apple Books」坐落在一個有點熱鬧又不算太熱鬧的社區。給人的感覺是一家社區書店。看起來店面不大,但裡頭確實不小。裡面兼賣新書跟二手書,藏書不少,真要逛起來其實也挺花力氣的。應該會是個很適合尋寶的地方吧。稍微在物理類的書櫃找了一番,有許多愛因斯坦的傳記,但沒有《Subtle is the Lord》。其他也有許多好書,但暫時都不太想收藏。倒是挖到了一本精裝的《Fearful Symmetry》,算是小有收穫吧。說起來二手書的貨源來自周遭的市民,所以與這個地區的閱讀習性應該是息息相關,也反應著這個城市的文化素質吧。

這天沒有太多時間在這家逗留,還得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只能見好就收。總的來說,是會想要再次來尋寶的一家書店。希望下回有更多時間來探索。順帶一提,再隔個店面就是他的分店,專賣一些CD還是什麼的,沒時間就沒進去了。

Forest Books
森林書店「Forest Books」位於舊金山的 Japan Town。據說這兒有家紀伊國屋,不過非此行目的就沒去探看了。Forest Books 是一家專司哲學、宗教、禪、各國文化、藝術等類別的書籍。算是一家取向相當明確的書店。大概老闆覺得跟日本文化的某些面向相契合,所以把店開在這個地方吧。穿過一堆日本餐廳,來到這家一層樓、不大的店面。店家的招牌確實有日本的味道。這家店的風格是屬於小巧安靜的,放著某種應該是宗教音樂的歌曲。在裏面逛時,很自然地會放慢腳步、放輕動作。老實說,這家店的書大部份都是我不會買的類型,但確實是一家很特別的店。哪天如果要找這方面的書籍想來會是個好地方吧。

當天逛完書店剛好肚子餓,就跑到對面的拉麵店用餐。拉麵應該是還不錯,雖然印象不深,比較神奇的是結帳時還獲贈一盒 pocky。

William Stout Architectural Books
William Stout Architectural Books」跟城市之光一樣位於市區。實際上距離也相當近。不過店面比較偏離大路。從店名就可以看出絕對是一家專賣建築類書籍的店家。台北好像有這樣的店,但是我沒有去過。如果是日本東京神保町的話,「南洋堂」也是同樣的風格。這類型的書店就不會像城市之光那樣內部裝潢比較隨性,通常是整潔明亮、經過設內設計師打造的那種感覺。值得一提的是這邊居然能找到中文的《朗讀違章》。

某某建築師或某某主題一大本的建築集對我來說總是太沉重了。如果我有一個書房,那搜羅這類的書也可以算是一種樂趣。如果是一個從事設計類工作的應該就會需要這許多資料吧。現階段總提不起心力購買。現在比較有興趣的說辦還是有關建築繪畫的書籍。這家電有個區塊專門擺放這類的書籍,看著有點想買。有本《Why Architects Still Draw》不知已經在書店看過多少回了,不過考慮到行李太重還是作罷。

Booksmith」直譯是書匠。這店名讓我想起修書技藝「Relieur」以及過去看過的繪本《書的手藝人》。這家店給人的感覺也是屬於社區書店。跟城市之光一樣有著員工推薦的小卡。不同種類的書籍,牆上有相對應的可愛壁畫。也有不少感覺有趣的書籍。可惜沒有太多的時間細細品嘗。且待下回在好好探索一番吧。

光走了這一回還有好些書店沒有探索:「東風書店」、「Book Passage」、「The Green Arcade」、「Bolerium Books」、「Borderlands Books」、「Dog Eared Books」... 以及其他灣區書店。

逛書店有點像是一門統計學。逛多了就能理出一個脈絡來。例如這本書在各書店看多了,多少能意會到這本書或者暢銷、或者在這領域很重要。過去中文書店逛得多了,已經多少有點心得。這回一連逛了好些英文書店感覺自己稍稍有點成長。網路書店雖然方便,但這方面的學習卻是無法獲得的。希望這些書店能繼續長存。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東京初探 - 神田神保町古書店街

《神保町公式本》,神田古書店聯盟發行。
日本人可以算是愛書的民族吧。搭乘地鐵時最常見的行為當然還是使用手機,但是也不乏有人拿書出來閱讀。東京除了具有最大的鐵路系統,同時也具有全球最大的書店聚落 - 神田神保町。神保町擁有超過150家書店,其中包括古書店(即所謂的二手書店)以及新刊書店。這麼多家書店,想要每一家都仔細好好地逛是不可能的,即便每家書店只花兩分鐘瀏覽也要花上五個小時以上。這天搭電車一早來到神保町,一時還真不知從何逛起。抵達時為時尚早,有些書店甚至還為開張營業。這時書店的訪客多是一些老人,沒看到什麼年輕人。

靖國通日照少的南側一整排是各式各樣的書店。書店規模大多不大,多半是一個店面大小、一到兩樓之間。也有店家把書就堆在店外供客人參閱。各家書店所營的方向通常非常專門。例如書櫃裡推疊著各式易經命理古書的「原書房」、專售漫畫的「中野書店漫畫部」、掛著日本服、軍事迷會熱愛的「軍学堂」。也有著一棟大樓各樓層進駐著不同書店。只要是帶有好奇心的人,應該都能在神保町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太多各式書店,逛都逛不玩。馬上就放棄了要一次探索神保町全書企圖。姑且就隨意亂晃,瞧哪家有趣就上哪家尋寶。

陳列在店外的書牆。
雖然不懂日文,但藉由漢字對於許多書本的內容也能猜到一二。只是隨意瀏覽就發現了好多好多看起來很有趣的書籍,在一家專賣武術書籍的店裡看到了好多關於中國武術的書籍,還沒看到過哪家中文書店能有這麼多收藏。身處這樣的環境真會希望自己能通曉日文。不過即使看不懂日文、又不通英文。在這偌大的書店街裡也能找到一片閱讀的天地。在神保町可以上「內山書店」或「東方書店」找尋中文書。

不知該去哪家書店的話,不妨先上「書泉グランデ 」賣一本由「神田古書店聯盟」發行的《神保町公式本》(大概是這樣的稱呼,原諒我看不懂日文)我買的是 2013-2014 的 Vol.4,書店裡也有之前發行的老版本。即便不懂日文,從漢字和圖片大概就可以解析出感興趣的書店了。賣這本書雖然也有獲得情報的意味在,但更多的像是做紀念,標示著 2014 年到訪此地。畢竟主要還是隨機性的探索,沒有明確要尋找什麼特定書籍。

明倫堂書店。
明倫館書店」是一家經營理工學術領域書籍的古書店,除了日文的理工書籍外,也有為數眾多的原文書籍。在台灣,學術方面的原文書籍通常侷限在大學程度的課本如微積分、經濟學、工程數學等。就物理來說,研究所程度的量子物理、場論等是找不到的。然而在明倫館可以找到為數眾多研究所級別的理工書籍。進階的物理如量子場論、群論、弦論、固態物理都能找到許多書況良好的教科書。許多已經不太容易買到的經典教科書也能在明倫館看到他們的身影。例如 Bjorkan 的相對論性量子力學、Landau 硬皮的經典教材等。在美國確實能上網買到不少二手教科書,卻可找不到一處可以體驗現場挑選這許多吸引人的原文書籍。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旅行者的書櫃:Traveler's Bookcase

Traveler's Bookcase 店門口。
為了跟洛杉磯這個城市好好相處,近來嘗試著找尋城市裡我會愛上的地方、一些散佈在城市裡的神祕角落。週末有空就前往了這家「Traveler's Bookcase」,直譯「旅行者的書櫃」。從它的名字便能猜到是一家專門經營旅遊類圖書的獨立書店。從前雖然也在書上看過一些經營特定方向的主題書店,例如《書店風景》裡提到過倫敦「廚師書屋」。但親身拜訪如此專門的書店還真是頭一遭。

位於 West 3rd Street 的「Traveler's Bookcase」距離「Farmer Market」並不遠,大約走路十幾分鐘的路程。書店的外觀不是太起眼。倘若我不是先行確認了地點,很可能不小心就錯過了。但是一旦走進到店裡邊就發現別有洞天,是一家小巧但佈置的蠻精緻的書店。書大致上依照地區擺放,有個客人以為是照字母排放結果找不到書(後來被店員解救了)。我在最深處的書架找到了東亞的旅遊書。在外地翻著台灣的旅遊書籍也算是有點特別的體驗。除了書本之外,其實店裡也有些其他的東西。像是卡片、地圖、旅行的手記,另外來有一些旅行用到的小工具,如隨身的小枕頭、轉換插頭等。真是一家旅行前該造訪的店呢。

A La Carte
今天店裡的店員很有活力、並且非常親切。雖然店裡並非車水馬龍、人潮絡繹不絕,但似乎不間斷的有客人進門。店裡一直維持著的大概兩三組客人(包括我這個不速之客)。由於客人不是太多,店員可以專門地為客人服務、提供意見、或者閒聊。這大概就是獨立書店有趣的地方吧。從對談的內容判斷,來這家店的客人多半都是特地造訪,畢竟這兒也不是個很容易亂晃到的地點。其中一對客人是來自法國即將要前往波蘭的任教的老師,另外有個客人跟店員聊著聊到大麻(一邊笑著說這在加州是違法的)。店裡有展示一系列洛杉磯著名景點的立體卡片。想要買一張「Disney Concert Hall」的卡片可惜沒有存貨。不過找到了好像很有趣的洛杉磯地圖。

希望這家書店能就這樣一直細水長流。哪天如果來到洛杉磯 Farmer Market,不妨順道來這家「Traveler's Bookcase」晃晃吧。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書店文明的最後堡壘:The Last Bookstore

The Last Bookstore 剪報介紹。
初來乍到,感覺洛杉磯這兒實在是書店的荒漠。曾經在鍾芳的《書店風景》讀到的菩提樹書店」和「遺蹟書店」皆已不復存在。雖然想買書上 Amazon 很是方便,但不免有些落寞。缺少被書本環繞的舒適感,失卻了與書本偶然邂逅的機會。上網購書多半是標的明確,沒有了在書店中探索尋覓的樂趣。

偶然的機緣下得知了這間光是店名就極為有趣的二手書店:「The Last Bookstore」,直譯「最後的書店」,曾被 Flavorwire 網站評選為全世界最美的 20 間書店之一。[1] 這家二手書店的創始人 Josh Spencer 打算將其幾十年來販賣東西的經驗投注在他所熱愛的書本上,2005 年在 LA Downtown 的一間閣樓創立了這家「最後的書店」。隨後也曾在 2009 年搬遷,2011年搬入了現在這個佔地 10,000 平方呎(~280坪)的新據點。[2]

The Last Bookstore 位於第五街的入口。
找了一天打算到 Downtown 探一探虛實,從 UCLA 搭 MetroBus 720 來到 Downtown Historic Core 這一帶。一般都聽聞 Downtown 這一帶治安不是太好,來到這兒確實可以感覺到是個龍蛇雜處的地方。但其實說治安不好似乎也說不上,份子的組成或許複雜一點,其實也只是在這兒討生活罷了。反倒是我在他們眼中說不定還更是特異的存在。至少在白天不至於有什麼危險的氛圍。比起遠離市中心的一些極度美式的單調社區,這邊的生活還更多點情趣。Historic Core 顧名思義是有點歷史的街區,許多大樓都有許多裝飾性的花紋雕刻等,較新近的建築不大容易看到這些。走在這兒光是抬頭仰望都是一種樂趣。下車的地點附近就可以看到賣珠寶的街區,以及感覺頗有歷史的戲院。雖然查到的地址位於 Spring St.,但其實 The Last Bookstore 實際的入口在 5th St. 。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不久前翻了一本《二手書店的旅行》。蠻新的書,介紹台灣各地的二手書店。不錯,從中得知了好些書店值得探究。然而比起這本《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就顯得淺薄得多,內容主要是採訪性質介紹文章。然而,《蠹魚頭》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誠然裡頭也有對於單一書店的介紹性篇章,但其可是浸淫多年、浮沉書冊之間的有感而發。前者大約可視作觀光客的匆匆一瞥,而後者到底是揉合於生活的打滾經驗,文章定要長時間的沉澱方可成就。舒國治曾論及《旅行指南的寫法》。在我看來,這本書可說是極佳的舊書店旅行指南。

除此之外,結合了自身的經驗,作者概略刻畫了台灣出版業與舊書店過往與興衰。對於欲周旋於書本、在冊籍中安身立命之人,此書想來是本好的入門書,從中可得登堂入室之畦徑。說少有這麼一點,被撓起一絲開舊書店的念頭。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裡,興建一個小小的理想國。不過書中也點出許多現實。最直接、也幾乎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便是「書源」的問題了。多數的舊書店也是因著有書源才應之而生。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又談何理想呢?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百利舊書坊」初探

看到介紹得知這間「百利舊書坊」。雖然距離有點遠,還是去探了一探究竟。騎了好一段路總算抵達了。乍看之下似乎就是一間普通的舊書鋪子,如果已經習慣了茉莉那樣明亮潔淨的書店空間,要走進這樣的就書店想必會不太適應吧。門口附近堆積了許多雜物,使得那個不算大的入口更顯得狹小。要走進去時老闆娘就問我說想找什麼書,我回答想先隨意看看。雖然老闆娘是好意,但我還是比較喜歡以一種隱形的姿態恣意探索這個空間。

在來之前我就知道此處是號稱中部藏書量最大的舊書店,佔地兩百坪。然而這些在我剛看到書店外觀時都拋諸腦後了。但走進去後才驚覺,裡面的空間還真是不是普通地大!從外面看他的店鋪寬度就普通店舖的寬,但是裡頭卻是驚人地深。佔地兩百坪這個精確的面積數字卻是走進去後才有深切的體驗。在如此龐大的藏書空間裡,走到仍是堆滿書本。其規模比起地區性的圖書館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茫茫書海中,變迫不及待開始一場探索旅程。在一番遊歷後會發現店裡除了市面上常流通的一些常見書籍,還有許多比較少見的藏書。一些展覽出的本子、畫家的作品集等等。就是一般的書本也有橫跨長時間的軌跡,一些經典名著這兒可以找到好幾種版本。不時可以發現一些想還不太容易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冷門書籍。我在一個書櫃中看到大量的鬼故事書籍,這類不長銷的書本在出版洪流中在此地找的方寸安身立命。

就我個人而言,如此多的藏書中很大部份是滯銷書,也是我沒興趣去接觸的。但由於龐大的樣本數,這些藏書足以支撐任何一名嗜讀的旅人在此留連。處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難免會幻想長年閉關於此可以獲得何等的智慧。又或是類似幼時幻想,一名機械天才在堆滿廢棄器械的垃圾場所能達到的創意成就。也難怪金庸筆下飽覽經書以致超凡入聖的掃地僧人,能夠引起讀者那麼大的共鳴。然而,在溢滿的知識中也總是難免感到一種資訊的徬徨。

如果有心在一個小社區為孩童打造一個小小的讀書室,有這樣的一間舊書店應該能夠輕易地達到目的。之消有一位稍具素養的熱心人士稍微挑選一下,一個培養孩童閱讀的知識溫床簡單就能完成。(這裡只考慮藏書部份,沒有論及空間設置及制度規劃。)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再訪「午後書房」

再度拜訪「午後書房」。第一次拜訪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了,那回是一趟東海藝術街區舊書店的小小拜訪之旅。印象比較深的是當初對於一本「孫運璿傳」有些心動,然而不知道是因為價格或書況這類的因素沒有買下來。這本書雖然不是絕版,但在市面也不太常見。當時就覺得是一家氣氛不錯的二手書店。

之後好像在玩捉迷藏一下,忽然我找不到這家書店了。不過東海藝術街坊也就這麼一丁點大,還是被我給找著了。不知何時「午後」有了新的落腳處。比起之前似乎小了許多。現下已經是暑假,這帶最大的學生客群大多放假去了吧。加之今日也並非假日,我走進店門時之有我這麼一位客人。相較於「茉莉」,書本的書量確實是遠遠不及,不過舊書店的趣味也在於其游擊戰的性格,不以數量取勝。茉莉確實書多,有許多暢銷書幾進全新的流通,也有比較冷門的各式書籍,確實是尋寶的好處所。但由於這樣全方面的經營,稍微就會比較沒有個性一點。同時也充斥許多好幾冊庫存幾乎賣不出去的滯銷書。

相較而言,午後書房這類的二手書店就比較小巧。當中的書有好些是不太容易看見的。逛這樣的書店便能夠充實一點見聞。在店裡我感到興趣的有鍾芳玲的「書店風景」,店裡有兩種版本,新版是經過內容擴充,不只是單純改改設計。由於之後要去 LA,在書中找到兩家位於 LA 的有趣書店:「菩提樹書店」和「遺蹟書店」。其中遺蹟書店可說是美國珍本書界的老大哥,然而去在幾年前歇業。未能一窺其面貌甚是可惜。不過在歇業後,書店將其珍本書店營運所用大量的參考書目捐給了隸屬 UCLA 的 Clark Library,卻也是美事一樁。書房雖小,卻也沒法在短短的時間裡摸索透徹。這兒的藏書有其風格,卻也一時無法說得出所以然來,待我跟他相處再熟稔些吧。

冷清的小店不禁讓人有些擔心他的營運。從較大的店面換到較小的處所是由於租金的考量嗎?離開時天色已有些昏暗,「午後」將轉作「黃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