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Ubuntu 辛酸血淚史

自從 OS 換成 Ubuntu 以來經歷許多阻難。 以下是一些紀錄。

GParted 
Gnome classic 的兩個面板,我一直想把下面那一個擺到左邊。
但是我每次做了這個變更兩個面板就會莫名其妙消失。
雖然我從新登入後他們又會出現,但隨便開啟一個應用程式後又會再度消失。
這個問題目前無解,我也只能委屈求全...


第一次不用軟體中心安裝軟體。是一個 .sh 的檔案。
開了終端機用 sudo sh *.sh 執行。
然而後來出現了不知名的錯誤。
用了 sudo 執行仍然出錯,後來原因大概是因為我把要安裝的執行檔掛在 /media 下。
之後移到 /home 之下的 Desktop 就沒問題了。


軟體的選擇也是一件挺麻煩的事情。
不過 Linux 確實有相當多好用的軟體。例如:Inkscape、SMPlayer 等。
然而不能使用 Goldwave 有點困擾,目前也沒找到完美替代的軟體。
現在改用的是 Audacity,在調整播放速度時沒有 Goldwave 這樣方便。


安裝印表機的過程相當不順利。
首先,預設的安裝方式似乎有點問題,
後來開終端機使用指令:system-config-printer  總算有個比較正常的介面。
即便如此我還是無法順利偵測到網路印表機,最後改用有線網路就順利偵測到了。
真是莫名其妙。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Linux - Ubuntu

經歷一番波折
我總算安裝完成 Ubuntu 並且可以正常使用軟體中心下載所需軟體
下回就知道無法正常連線取得安裝的時候
到系統設定換一個軟體來源就以解決問提了

說來辛苦
光安裝就安裝了三次 第一次也是無法正常下載軟體
第二次重灌時忘記把 / /home 給格式化
第三次目前看來應該是漸入佳境

不過我現在還是打不出中文標點符號...
輸入法也有點不太習慣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找路》

最近看完了林克孝的《找路》。
這是一本...讓我看見另一個世界的書。一個好像知道其實不知道的世界,很近卻又很遠。這個世界的背景是山林,人物則是過去的日本人、今昔的泰雅、或許還有漢人,當然還有山裡的動植物。對於這些事物,過去總有著某些刻板的印象,然而過去從未真正瞭解,只是在腦中有某種概念、某種想像。直到看了此書才真正發現、窺探這麼一個世界,這麼近又這麼遠。

書名《找路》當中的路是指山林裡道路,可以是古道、可以是獵徑。然而從書中我體會到,這些道路有更深層的意義。它們是人類與自然相處下的產物,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且讓我引述書中「路的三大定理」:

一、每條路都有一個目的。
二、每條路都以最有效率的方法達到目的。
三、被使用越多的路越明顯。

從中可以看出路是一種人與自然的互動。

看過了這本書,前天星期日我在看MIT台灣誌這個節目時,當下感覺就不一樣了。砍路、行走、駐在所遺跡全都有了意義。當時節目的內容是在根本古道,隊中有位年邁的原住民,看他拿出山刀砍樹清出道路。從前我只能看到這個畫面,但現在我可以感受到行為的背後所具備的意涵。那是一種真實生活的展現。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研究生-生存工具 (持續整理中)

身為一名研究生,為求苟活,有些工具還是學著防身吧。
以下是我個人的工具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版軟體:LaTeX

就一名研究生而言,LaTeX 的使用我認為是必要的。
而且不只是為了編輯論文,平常就使用它來打一些 note,日後整理東西也比較方便。
至於一些替代軟體如 LyX,我個人用不太慣就是了。

如果只是為了產生一些數學的式子,可以使用線上的 LaTeX 編輯器:Online LaTeX Equation Editor
稍通曉 LaTeX 指令就可以快速產生所需的數學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獻管理軟體:JabRef

免費的文獻管理軟體,主要是配合 LaTeX 的使用。
LaTeX 使用時可以直接呼叫 bib檔 (檔名.bib) 並引用其中的資料庫來產生「參考文獻」。
JabRef 的功能就是去編輯這一個資料庫。
最簡單匯入資料的方式就是直接 copy 文獻的 BibTeX 碼再到 JabRef 貼上。

比起在 LaTeX 中手動輸入 bibitem,JabRef 產生的資料庫可以重複利用。
個人認為,就便利性上的考量,一個文獻管理軟體是必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學繪圖工具:Matplotlib

Matplotlib 是基於 python 的一套繪圖工具。
如果有新的話可以微調的東西相當多,能夠畫出很精美的圖。
雖然畫圖時難免要查查使用說明什麼的,但稍微懂一點 python 的話不是太複雜。甚至不懂 python 也沒關係。由於是在 python下執行,還能順便做點簡單的數據處理。
根據它提供的範例,似乎功能相當強大。學好這一套的話,未來畫圖應該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另外很重要的是,它支援 Latex like 的數學輸出。這是我很在意的一點。雖說也不是不能後製,但能夠自動化的產出還是更好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印本資料庫:ArXiv

這是個物理學期刊論文的預印本資料庫,現在也擴展到更多的領域了。
基本上,不要太老的 paper 在上面都找得到。
雖然一般而言還是期刊的排版比較好,但要找最新的東西還是得上 ArXiv。
當然 ArXiv 也具備搜尋功能,然而比起 SPIRES 遜色許多。
以下就來介紹 SPIR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論文搜尋引擎:SPIRES / INSPIRE (高能物理專用)

SPIRES 是高能物理領域常用的搜尋引擎,INSPIRE 則是它的更新測試版。
比起 ArXiv,它具備許多指向性的搜尋。
例如:find a P A M Dirac,就是針對 a (author) 搜尋 P.A.M. Dirac。
其它還可以搜尋如:t (title)、j (journal)、date 等。
更重要的是,從這個網站可以直接看到 citation 的數目、關於特定作者的數據統計 ... 之類的資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2 第一夢

我走在從清水到沙鹿的路上。
一陸上的景色相當陌生,不知何時冒出了許多不知名的店家,不認識的小市集與景色。
然而一切的驚奇都比不上我到達沙鹿之時。
彷彿就物都已被鏟平,完全不見過去的痕跡。只見一棟一棟巨蛋規模的賣場林立。
更詭異的是每一間都尚未營業,也不見施工的告示或圍牆。就這樣佇立在那,色調甚至有些灰白。我挑了一個小入口,像是那種店家旁邊通往二樓的小樓梯,裡面同樣空空如也。
我回到廣場,漫步著。確實相當空曠。但是一個人也沒有,色調仍是有些灰白。

------------------------------------------------------------------------------------------------
[個人分析]
這個夢的成因或許是因為昨天有提到要重新開張的新竹風城以及高雄巨蛋。
再加上不久前我重看了一遍 Inception。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HDECAY 風波

最近因為要用到 Higgs 的 decay rate
從 Particle Data Group 的 review 一路找到這個程式 HDECAY
關於這個程式的使用方法可以在上 Arxiv
http://arxiv.org/abs/hep-ph/9704448

程式本身則可以上 Michael Spira 的個人網頁下載。

雖然說明文件表示這是一個使用簡單且快速的 fortran 程式,但我從下載到真正要可以使用上可是花了好大一番功夫。首先我不懂 fortran,連要用什麼編譯器都不知道。先是用在 window 裝了 g95,發現不知道 window 下要怎麼使用 makefile。之後捨棄改裝 MinGW,最後選擇了模擬 Linux 的 Cygwin 。雪上加霜的是對於基本指令相當不熟悉,另外開始時不知道 Cygwin 安裝時要點選需要的套件。一回兒 vim 沒有安裝,一回兒又不確定有沒有 g77,折騰了好多工夫。讓我不禁思考起投入 Linux 懷抱的可能性。

總算可以編譯 fortran 後,仍然跑不出預期的結果。懷疑了是否是 makefile 出問題、input 是否正確,找了許多幫手,最後甚至寄信給 Michael Spira。這位大叔很好心地幫我研究問題出在哪,最後發現是我的 input 檔案必須多加一行空白,程式才能判別文件結束。然而我還是沒跑出結果,但是 Michael 大叔說我的程式已經沒問題了呀。我只好回過頭來仔細閱讀說明文件,發現到預設 input 的參數並不會跑出結果,改過參數後才會開始 output 出數據。另外預設只會跑出一個數據,怪不得一瞬間程式就跑完了。無論如何,這起事件總算是落幕了。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長談

今天跟父親作了很長的一段談話,雖然我大部份都是在聽。
許多過往的空白,開始有了框架。勾勒出二十年來的歷程與轉折。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另一種鼓聲 & 武士與旅人

其時我老早就想介紹這兩本我很喜歡的科普書籍,又或者說它其實也不太像是一般的科普。
這兩本書是台大物理「高涌泉」教授的科學筆記散文集,文章也多與科學相關,尤其高涌泉教授本身的領域是高能物理理論,談論的主題也常與此有所關聯。

先說說「另一種鼓聲」吧。最初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高涌泉教授到中一中演講,講一個有關於物理中對稱性的題目 (詳細已經不記得了,在高中時對這類講題的領悟也甚為有限。) 這本書大概就是在這樣的場合中被介紹而得知的。還記得當時高中物理老師曾跟我們說過量子力學發展初期的「小伙子物理」這麼一則歷史,便是出自這本書的其中一篇文章,當然這是在多年後才意識到的事情。

然而這麼一本書,真正把它看完卻是要等到之後在書店的再次相遇。
當年的我時常跑到學校附近的誠品瞎晃。當我晃到科普書籍那一區時,拿起了這本似曾相識、輕薄短小的書兒。或許是這些文章都太過有趣,不知覺間我就這麼把整本書都翻完了。

認識「武士與旅人」是到上了大學之後,偶然發現高涌泉教授的科學筆記竟然有了續集。讀之仍欲罷不能。

有段時期,這兩本書一直都是我的床頭讀物,安居在枕頭的邊緣。晚間隨興就翻它個兩三回,似乎從來也不會因為看過而感到無聊。隨著物理方面知識認識的越深,許多書中的人物、故事越發生動了起來。過去我不瞭解粒子物理的發展史,對於弱作用的問題與 t'Hooft 都相當陌生,然而歲數漸長,開始瞭解了這些物理與人物,這些故事回頭再看也有了不同的意義。

對我而言,它們帶給我的不只是裡頭的內容,還包含了繼續閱讀的線索。翻開書彷彿張開了一張地圖,按圖索驥去發掘更多的故事。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金馬影展

今天在新竹影博館觀賞了金馬影展,看了「短片動畫精選」和「歡迎來到德國」。

有點出我意料之外,全部都相當好看。先說說短片與動畫,第一部韓國的短片「夜釣」,氛圍營造的很有趣,故事當中的轉折設計也很出色。裡頭後面歌唱的部分我相當喜歡,不愧是最佳短片金熊獎,值得一看。動畫片「小週末大冒險」裡呈現事物的風格很特殊,不管是人物、動物、器物都有一種簡約趣味。故事很輕巧。「愛情迴旋」的畫面美絕大概是今天最讓我驚豔的,裡頭有用硬筆、油彩表現出來的畫面,卻又一直不停地以旋轉攝影這樣的鏡頭,帶出了很神奇的感覺。「失落之城」的畫面也相當漂亮,一開始是油畫的質感,後來又出現像神話故事壁畫那樣風格,在最後出現在水面上花與天空的雲,不禁讓我想到莫內的畫。

「歡迎來到德國」講述德國的是土耳其人移民故事。故事詼諧有趣,很多橋段都讓人非常喜愛。就種族認同這個容易沉重的議題,表現得很輕鬆。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山裡的微光」紀錄片放映

星期三晚上我去參加了一場紀錄片放映暨導演座談。
紀錄片的名稱是「山裡的微光」,片子的導演則是「馬躍‧比吼」

馬躍‧比吼這個名字依稀是聽過的,但是印象不深。
這天到了活動的現場「水木咖啡」,撿了個位子坐下。這可能是我第一次參加舉辦在水木咖啡的活動,一時感到有些不太自在。過不多時片子開始放映。這並非第一次接觸有關原住民生活或議題的紀錄片,在之前我曾經在金穗獎影展看過一部「走過泰雅千年」。這回的紀錄片講述的是位於「那瑪夏」的「kanakanavu族」,紀錄他們的生活以及災後的一些歷程。

我不想談論太多有關這部紀錄片的內容。有太多東西不直接藉由影像無法了解,我在此就不再多費唇舌。影片結束,導演登場了。我不知道他是何時抵達這兒的,一顆顯眼的爆炸頭畫到了螢幕之前。與網路上所見沒有太多出入。由主持人起頭問了幾個問題。我無法明確的紀下完整的問與答,但在一來一往之間,我漸漸能夠稜模出導演馬躍對於原住民議題的想法和觀點。以一個立委參選人觀之,不妨就視作其政見發表吧。在十幾年來拍攝紀錄片的過程裡,他不斷地看到了現有環境、制度的問題。將這些問題逞現在眾人之前。然而歷經這種種,他感覺到要作出改善,拍紀錄片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這是這次他出來參選立委的理由。現有的原民立委已經受制於黨團的操控,無法真正為原住民的議題、困難發聲。

如果對於馬躍導演的思想有興趣,可以上他個人的部落格。許多文章值得一觀。
http://mayawbiho.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