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意外的鄉愁

生活在加州,亞洲的飲食什麼的從沒有少過。也從來沒有讓我徒然睹物思情什麼的。怎也想不到,在一個特殊的場景確泛起了這麼一絲鄉愁。

這天夜裡搭車回家。夜晚的路上,看不見什麼街景,有的只有前頭車輛的車尾燈以及對向的車頭燈、一樣標示方向的綠色指示排。忽然場景彷彿就好像在台灣一般。畢竟這幅景象,還真是在那兒都一樣。就這麼泛起了,鄉愁。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東京初探 - 東走西晃

東京比較是住宅區的地鐵站附近常有許多集合住宅。

根據經驗,一早從郊區往市區的地鐵人是最多的。

東京初探 - 國立西洋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正面。
國立西洋美術館」位於東京上野。將這兒列入行程的動機有兩個,其一是因為這兒有著很不錯的收藏,例如羅丹的《沉思者》、《地獄門》以及印象派諸如莫內的作品。另一個理由就是這作國立西洋美術館的設計者是建築大師柯比意。在這之前還未曾親眼見識過柯比意的作品。

搭車到上野站,隔壁就是「上野公園」。上野公園內除了國立西洋美術館之外,還有門口有隻大鯨魚的「國立科學博物館」和現正展出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堪稱一個博物館聚落。在東京三不五時就看到號稱「神品至寶」的這個故宮展覽,據說也是第一次故宮出借諸如翠玉白菜等國寶級收藏。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畢竟大老遠來東京卻去看故宮展實在有點蠢,我的目標可是遊客稀少的西洋美術館。

地獄門。
早先就看過照片,一眼就認出這個樸素的外觀。而羅丹知名的《沉思者》、《地獄門》就位於館前的廣場。雖然清華大學校園裡也有一座沉思者,但他擺放的方式實在不太利於觀賞,反倒館前這座高度剛好適合細細端詳。地獄門對我是完全新鮮的作品,擺在這兒雖然不是完全合適,但確實頗為壯觀。在後面的綠葉襯托下也是挺美的畫面。可惜這天太熱了,不是很想在太陽底下待上太長時間。趕緊去買票躲進陰涼的室內。

這就不得不說說,國立西洋美術館常設展的門票是 430 yen。以這張票預期可以看到的作品來說實在是很超值。再加上我去的那天是平常日,幾乎沒有什麼人,可以體驗到極為寧靜的觀賞環境。一進入展場最先是個小展區,展示著羅丹的雕塑作品。雖然最知名的幾個作品都擺在館的廣場了,但其中仍有一座讓我甚為欣賞的雕塑《Saint John the Baptist》。現場近距離下又極為靜謐的環境下,好幾次都有種他要動起來的錯覺。這個小小的展場挺昏暗的,科比意在這兒開了個斜面的天窗。隨然不是很明白他的設計,不過感覺挺好的。

美術館內部庭園一景。
在雕塑之後是畫作,大致是應該是順著年代。我對中世紀基督教題材的話不是特別有感覺,畢竟對聖經裡的故事太生疏,多半也是走馬看花。但在參觀的過程中偶爾可以窺見中間的庭園。具體我說不出什麼,但是是一個讓人覺得舒服的空間、感覺到一種協調。或許是時候來研究一下柯比意的建築理念和手法了。有一整個房間展出的都是莫內的作品。莫內一些早期的畫作或許富有時代意義,象徵西方繪畫的變革。但我還是更愛莫內晚期的作品,更具有風格也更成熟。館藏有晚年的《黃色鴛尾花》和《睡蓮》,我最喜歡的應該是這兩幅吧。

國立西洋美術館速寫。
最後在美術館館內商店買了張明信片,是柯比意為美術館做的速寫。最近熱愛手繪的風格勝過寫實的照片。最近看印象派的話也深有感觸。從前對於真的追前有種執著,覺得絕對寫實是一種境界。但近來開始意識到人類的感官其實是不寫實的。以高速攝影為例,我們能用極短的快門捕捉影像。某個角度來說他是一種真實的表現,但對人類來說其實不是寫實的影像。所以追求寫實有時只是種虛妄,反倒是印象派畫家可以說是反映了人們內心對於風景的某種真實。你可以從印像派的話裡感受溫度、感受炎熱、又或者感受迷濛。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東京初探 - 神田神保町古書店街

《神保町公式本》,神田古書店聯盟發行。
日本人可以算是愛書的民族吧。搭乘地鐵時最常見的行為當然還是使用手機,但是也不乏有人拿書出來閱讀。東京除了具有最大的鐵路系統,同時也具有全球最大的書店聚落 - 神田神保町。神保町擁有超過150家書店,其中包括古書店(即所謂的二手書店)以及新刊書店。這麼多家書店,想要每一家都仔細好好地逛是不可能的,即便每家書店只花兩分鐘瀏覽也要花上五個小時以上。這天搭電車一早來到神保町,一時還真不知從何逛起。抵達時為時尚早,有些書店甚至還為開張營業。這時書店的訪客多是一些老人,沒看到什麼年輕人。

靖國通日照少的南側一整排是各式各樣的書店。書店規模大多不大,多半是一個店面大小、一到兩樓之間。也有店家把書就堆在店外供客人參閱。各家書店所營的方向通常非常專門。例如書櫃裡推疊著各式易經命理古書的「原書房」、專售漫畫的「中野書店漫畫部」、掛著日本服、軍事迷會熱愛的「軍学堂」。也有著一棟大樓各樓層進駐著不同書店。只要是帶有好奇心的人,應該都能在神保町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太多各式書店,逛都逛不玩。馬上就放棄了要一次探索神保町全書企圖。姑且就隨意亂晃,瞧哪家有趣就上哪家尋寶。

陳列在店外的書牆。
雖然不懂日文,但藉由漢字對於許多書本的內容也能猜到一二。只是隨意瀏覽就發現了好多好多看起來很有趣的書籍,在一家專賣武術書籍的店裡看到了好多關於中國武術的書籍,還沒看到過哪家中文書店能有這麼多收藏。身處這樣的環境真會希望自己能通曉日文。不過即使看不懂日文、又不通英文。在這偌大的書店街裡也能找到一片閱讀的天地。在神保町可以上「內山書店」或「東方書店」找尋中文書。

不知該去哪家書店的話,不妨先上「書泉グランデ 」賣一本由「神田古書店聯盟」發行的《神保町公式本》(大概是這樣的稱呼,原諒我看不懂日文)我買的是 2013-2014 的 Vol.4,書店裡也有之前發行的老版本。即便不懂日文,從漢字和圖片大概就可以解析出感興趣的書店了。賣這本書雖然也有獲得情報的意味在,但更多的像是做紀念,標示著 2014 年到訪此地。畢竟主要還是隨機性的探索,沒有明確要尋找什麼特定書籍。

明倫堂書店。
明倫館書店」是一家經營理工學術領域書籍的古書店,除了日文的理工書籍外,也有為數眾多的原文書籍。在台灣,學術方面的原文書籍通常侷限在大學程度的課本如微積分、經濟學、工程數學等。就物理來說,研究所程度的量子物理、場論等是找不到的。然而在明倫館可以找到為數眾多研究所級別的理工書籍。進階的物理如量子場論、群論、弦論、固態物理都能找到許多書況良好的教科書。許多已經不太容易買到的經典教科書也能在明倫館看到他們的身影。例如 Bjorkan 的相對論性量子力學、Landau 硬皮的經典教材等。在美國確實能上網買到不少二手教科書,卻可找不到一處可以體驗現場挑選這許多吸引人的原文書籍。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旅行者的書櫃:Traveler's Bookcase

Traveler's Bookcase 店門口。
為了跟洛杉磯這個城市好好相處,近來嘗試著找尋城市裡我會愛上的地方、一些散佈在城市裡的神祕角落。週末有空就前往了這家「Traveler's Bookcase」,直譯「旅行者的書櫃」。從它的名字便能猜到是一家專門經營旅遊類圖書的獨立書店。從前雖然也在書上看過一些經營特定方向的主題書店,例如《書店風景》裡提到過倫敦「廚師書屋」。但親身拜訪如此專門的書店還真是頭一遭。

位於 West 3rd Street 的「Traveler's Bookcase」距離「Farmer Market」並不遠,大約走路十幾分鐘的路程。書店的外觀不是太起眼。倘若我不是先行確認了地點,很可能不小心就錯過了。但是一旦走進到店裡邊就發現別有洞天,是一家小巧但佈置的蠻精緻的書店。書大致上依照地區擺放,有個客人以為是照字母排放結果找不到書(後來被店員解救了)。我在最深處的書架找到了東亞的旅遊書。在外地翻著台灣的旅遊書籍也算是有點特別的體驗。除了書本之外,其實店裡也有些其他的東西。像是卡片、地圖、旅行的手記,另外來有一些旅行用到的小工具,如隨身的小枕頭、轉換插頭等。真是一家旅行前該造訪的店呢。

A La Carte
今天店裡的店員很有活力、並且非常親切。雖然店裡並非車水馬龍、人潮絡繹不絕,但似乎不間斷的有客人進門。店裡一直維持著的大概兩三組客人(包括我這個不速之客)。由於客人不是太多,店員可以專門地為客人服務、提供意見、或者閒聊。這大概就是獨立書店有趣的地方吧。從對談的內容判斷,來這家店的客人多半都是特地造訪,畢竟這兒也不是個很容易亂晃到的地點。其中一對客人是來自法國即將要前往波蘭的任教的老師,另外有個客人跟店員聊著聊到大麻(一邊笑著說這在加州是違法的)。店裡有展示一系列洛杉磯著名景點的立體卡片。想要買一張「Disney Concert Hall」的卡片可惜沒有存貨。不過找到了好像很有趣的洛杉磯地圖。

希望這家書店能就這樣一直細水長流。哪天如果來到洛杉磯 Farmer Market,不妨順道來這家「Traveler's Bookcase」晃晃吧。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書店文明的最後堡壘:The Last Bookstore

The Last Bookstore 剪報介紹。
初來乍到,感覺洛杉磯這兒實在是書店的荒漠。曾經在鍾芳的《書店風景》讀到的菩提樹書店」和「遺蹟書店」皆已不復存在。雖然想買書上 Amazon 很是方便,但不免有些落寞。缺少被書本環繞的舒適感,失卻了與書本偶然邂逅的機會。上網購書多半是標的明確,沒有了在書店中探索尋覓的樂趣。

偶然的機緣下得知了這間光是店名就極為有趣的二手書店:「The Last Bookstore」,直譯「最後的書店」,曾被 Flavorwire 網站評選為全世界最美的 20 間書店之一。[1] 這家二手書店的創始人 Josh Spencer 打算將其幾十年來販賣東西的經驗投注在他所熱愛的書本上,2005 年在 LA Downtown 的一間閣樓創立了這家「最後的書店」。隨後也曾在 2009 年搬遷,2011年搬入了現在這個佔地 10,000 平方呎(~280坪)的新據點。[2]

The Last Bookstore 位於第五街的入口。
找了一天打算到 Downtown 探一探虛實,從 UCLA 搭 MetroBus 720 來到 Downtown Historic Core 這一帶。一般都聽聞 Downtown 這一帶治安不是太好,來到這兒確實可以感覺到是個龍蛇雜處的地方。但其實說治安不好似乎也說不上,份子的組成或許複雜一點,其實也只是在這兒討生活罷了。反倒是我在他們眼中說不定還更是特異的存在。至少在白天不至於有什麼危險的氛圍。比起遠離市中心的一些極度美式的單調社區,這邊的生活還更多點情趣。Historic Core 顧名思義是有點歷史的街區,許多大樓都有許多裝飾性的花紋雕刻等,較新近的建築不大容易看到這些。走在這兒光是抬頭仰望都是一種樂趣。下車的地點附近就可以看到賣珠寶的街區,以及感覺頗有歷史的戲院。雖然查到的地址位於 Spring St.,但其實 The Last Bookstore 實際的入口在 5th St. 。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血色月全蝕

不太記得有沒有好好地看過月蝕。不過肯定沒看過月全蝕。
這回在洛杉磯親眼見識了如寫色一般的月全蝕。眼見開始吞食直至完全吞沒。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初訪 Getty Museum

Getty Center 就在 UCLA 附近,但是來到這都半年了才第一次造訪。在來之前就偶然在某本書上看過這兒的介紹。畢竟除了館藏豐富外,整體建築的設計者可是得過普立茲克獎的Richard Meier。值得一題的是參觀博物館是免費的。

位於 UCLA 附近的山頂上,Getty Museum 的展出來自於 John Getty 過去的私人收藏。要到Getty Museum 可以先抵達山腳的停車場,有免費接駁的電車可以直達位於山頂的 Getty Center。這天從 Westwood 搭 MetroBus761 出發,繞過半個 UCLA,其實很快,不到二十分鐘就到了。下車的地點其實一點都看不出附近有座博物館。穿過隧道才發現山腳的電車就在眼前了。此時不禁有點感慨,在LA路人似乎不被視為主流的移動方式,常常覺得好像開車才是理所當然的行為。以走路進入的路口小而且不明顯。這點讓我覺得 LA 真不是一個進步的城市。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你那邊幾點》、《郊遊》

前些日子雖然正值期末考,還是抽空去看了兩部蔡明亮的電影。儘管「蔡明亮」這名頭早已不知聽過多少遍,其實一部電影都沒看過。不過本著一種隨緣又或者遲早會見識到的心態,也沒什麼強求。

那天放映,也是我的第一部「蔡明亮」是《你那邊幾點》。果然如之前所聽聞的,很長的鏡頭。上回見識到這樣長的鏡頭大概是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我不打算表示他的境界有多深,又或者手法多麼高明。但確實他呈現出其他電影所沒有的另一面。在看電影時,我覺得彷彿多出一個維度。一個主動觀察的自由度。由於鏡頭長,所以多出了餘暇能夠觀察整個情境。一般的電影藉由鏡頭的切換,導演引導著一個焦點,目光隨之被牽引。比較起來,這是被動的觀影經驗。蔡明亮的電影雖然也存在著焦點,但你總是能夠抽出心思觀察到其他地方。那是一種挺平靜的狀態。我猜想這種電影應該只適合在大螢幕看。
                                                                             
之後看的是去年的電影《郊遊》。大概是片子新,又獲得威尼斯評審團獎,我在Hammer Museum的電影院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觀眾。裏面幾個鏡頭的李康生看起來莫名其妙像我二伯。有幾個鏡頭很平凡,卻又覺得好像抽動了什麼。據說這部之後蔡明亮可能不拍長片了,希望不要成真。

我現在這個年紀還挺能靜下心來觀看蔡明亮。不曉得年輕個幾歲又會如何?
期望哪天這種電影在台灣也能普遍被接受,有更多人能「慢」下來。

或許哪天當我走在路上,想起這兩部電影時,我會放慢腳步,靜靜地觀察。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明天記得愛上我》

今天連看了《一頁台北》和《明天記得愛上我》
忽然發現這次的台灣影展我目前全勤,不過接下來面臨期末考是比較嚴峻的考驗。
希望到時有時間看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
(全勤絕對不是因為我太閒,這個禮拜我就熬夜了三次)

上星期六看了《彩虹橋》,星期天看了《街頭巷尾》、《家在台北》
《街頭巷尾》目前暫居我看過最老的台灣電影。
其實在這兒看《家在台北》的感覺挺奇妙的,裡頭敘述的就是歸國學子的故事,
雖然時空背景已然不同,某些離鄉背井的情緒還是頗為類似的。
後來看wiki才發現我居然沒認出歸亞蕾和張小燕。
歸亞蕾稍微注意應該還認得出,張小燕卻是無論如何看不出來。

當初對《一頁台北》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部台北市的宣傳片。
看過之後其實覺得對於台北(或台灣)夜晚的描述還挺有意思的。
有一點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黑夜之後》,一個有點奇幻荒誕的夜晚。
我還滿喜歡柯宇綸的這個角色。

後來才知道原來導演陳駿霖是美籍華人,父母是台灣人。
這麼說來好像稍微可以感覺到這部片觀看台北的方式似乎帶有一點距離感,
(也可能只是我的錯覺)
可以算是導演心中的夜台北吧。


《明天記得愛上我》明顯是比較小眾的電影。
但是比起《一頁台北》,反到比較帶有我個人以為的台灣味道。
《一頁台北》看台灣比較像是由外向內,《明天記得愛上我》感覺有點從裏面透出來。

題外話,二二八好像要看《悲情城市》比較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