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 2011.4.30

Quantum Field Theory, 2nd Edition 
最近要複習場量子化的部分,翻了好些書。

忽然發覺 Ryder 在某些概念上寫得蠻清楚又好懂。
在將場作 Fourier expansion 的部分敘述完整不含糊。
釐清了我一直以來的些許疑惑。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白努力定律的領悟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白努力定律,對於速度越快則壓力越小的概念感到相當奇怪。直覺地以為力既然來自於動量的變化,速度越快理當是會造成更大的壓力。心中的物理圖像總是想像一道水流在衝擊一個面,越快速所造成的壓力越強。這樣的想法自然是有許多的謬誤的。流體的壓力是描述粒子間的推擠作用,而不是放一個面去承受衝擊。

現在來看這個問題可以想得很明白,但是對於我當時幼小的物理心靈埋下一個很大的疑惑。直到有一天我在高速公路上,看著高速行駛的車子順暢無阻的走著,彼此間不相往來...

忽然間,我領悟了白努力定律的物理圖像。高速移動的粒子彼此間反倒是沒有什麼交互作用的。

對於白努力的心領神會,在另一個情境下又深了一層。不過這次的情況截然不同,發生在行進速度緩慢的夜市街道。這回我可就明顯感覺到來自其他粒子的「壓力」了。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Freeline

上星期五我收到了我網購的 Freeline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練成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前進、起步、迴轉...等。
比較進階像是下坡這樣的技能倒是都還沒嘗試過。



















這東西比起蛇板真的還要難上許多,
尤其要控制兩腳的間距就需要額外的大腿肌力。
不過也因為不定的間距而多了一些變化。

網路上可以找到 Freeline 發明人 Ryan Farrelly 製作的教學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gh0sqGacnU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廢紙團

心中一直有著這樣的畫面。

理論物理學家或數學家在進行某些困難的推導或是計算中受挫時,
便會焦躁地把手中的計算紙揉成廢紙團然後丟到垃圾桶裡。

對我而言,這樣的行為是很酷的。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中我從沒機會這樣作。
一來在作複雜計算走火入魔時,即使算出來的是錯的我也不會亂丟。
畢竟丟掉的話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雖然偶爾丟掉重算或許是更好的作法...)

再者,我是會做紙類回收的。
揉成紙團並不符合回收的原則。

因此之故,這個憧憬目前還是只能留在心裡頭了...。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Feynman's insight

Figure. Early data on DIS by the SLAC-MIT experiment
今個兒的場論課講到 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
秀出了早期在 SLAC 進行 ep scattering 實驗的結果。考慮到描述質子結構的形狀因子,原本的理論預測 cross section 會隨著 q^2 快速衰減。

然而實驗的結果卻與預測不同。在能量高的情形下,cross section 並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Feynman 因此而提出了 parton model,以此來解釋在高能量情形下,質子表現出近似點粒子的行為。李靈峰老師就說到,大師就是有這種直覺,有辦法對於新的現象提出好的解釋,讓後來的人解決理論上的細節。

後來由 Politzer、Gross、Wilczek 等人提出 QCD中「漸近自由」的概念,多少便是受到 parton model 的影響。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阿巴斯之生生長流

昨天晚上到蘇格貓底看了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的「生生長流」。
其實在上星期六,也同樣在貓底看了阿巴斯的「橄欖樹下的情人」。
然而是在昨天我才彷彿領悟到了什麼一般,思考起「電影」這個名詞。

這兩部電影中,都沒有複雜或出乎預料的情節。
然而他的畫面感是很強烈的。

是否現今有太多電影被劇情牽著鼻子走?
是否電影失去了原先電影具有的一種純粹呢?

在電影被列為第八藝術之時,電影還不具有聲音,
或許也還沒有足夠的長度可以去堆疊出複雜的情節。
或許它有的只是呈現一種會動的畫面。
經過精心雕琢的一種視覺體驗。

我猜想,或許這才是電影原始的靈魂。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春來到

之前因為一連串的活動,我大概有十天沒見著我的花與草兒。
中間因為有下雨,所以也不是太擔心。

前天總算有機會跑到頂樓探看他們。

忽然感覺到春天真的來了。
頂樓的草都茂密了起來,我的向日葵們也長大了許多。

肥肥

經過一連九天,兩岸加春季學校的轟炸。
這兩天我都是睡過了十二點才起床。
在來到研究室的途中,我在SEVEN遇到了好久不見的肥肥,便邀他來我的研究室喝咖啡。

肥肥一直都是個奇妙的人。
大二從物理系轉到人社,目前打算畢業後留在清大念哲學。
有時候會覺得他是一個衝突的結合體。

這天下午我們聊了許多事情。
聊到了關於哲學的思想與派別,約略二分的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
以及肥肥目前想探討的存在與死亡,試著窺探死亡產生人對於活著的意義。

也講到平常他會帶小孩,上一些歷史、自然科學等等的東西。
訓練他們去思考以及架構理論與討論事物。
以及帶他們出遊,去遊玩新竹的古道。

也說到了他們的光合工作室,
目前舉行的「死亡與焦慮讀書會」。

許多許多。

另外也上頂樓看我的向日葵。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兩岸高能物理交流會議

目前過了兩天。

第一天的時候要給了個短短的報告。
大家都用中文報告,可是我在練習的時候都是用英文...
最後還是用英文講(我是唯一一個...),下午報告完就輕鬆了。

因為當天是四月一號,亂說話是不必負責的。

大陸的學者及老師有一點與我們非常不一樣。
他們非常嫻熟於使用中文來講一些物理專有名詞。例如:形狀因子(form factor)、度規(metric)
這些名詞有許多我根本不知道中文翻譯。
如果科學中文化對於科學普及是重要的,那台灣已落後對岸許多。
關於這個問題我還要再思考。

另外,研究的方向,或說比重也不太一樣。
有許多在研究QCD、重力相關的題目。

在跟對岸學生聊天的過程也多了解了一些對岸的學術環境。
稍微認識了中科院理論物理所。

馬中珮教授

上星期五在理論中心有個演講:Dark Matter, the Other Universe
講者是來自UC Berkeley的馬中珮教授。
整個演講淺顯易懂而且很清楚。

後來上網一查發現真不是個簡單人物...

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馬教授演講的影片。

< 2011/4/13 補記 >

我後來領悟到演講副標:the Other Universe 的涵義。
假如 DM 與目前已知物質的交互作用很小,
就極端一點的例子來,會有另一組的 SM particle 活在"另一個宇宙"
或許存在於相同的空間,卻幾乎感受不到彼此。

當然就已知的數據來看,不會是真的是另一個 Standard Model
目前看來 DM 應該不會形成星體,而是以 dust 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