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Still Life》:那年代的伊朗

同樣是在 Billy Wilder Theater 的伊朗影展,今天放映的是《Still Life》、或者稱為《Tabiate bijan》。如果上 wiki 查名為《Still Life》的電影可以找到一大堆,甚至包括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這部片曾在柏林影展獲得銀熊獎。這系列的伊朗影展其實都是2014年的新作品,僅有這麼一部《Still Life》是1974年的老電影。作為僅有的一部老作品,說明其應該有著特殊的地位吧。根據開場的介紹在伊朗影史上似乎確實佔有一席之地。其導演 Sohrab Shahid-Saless 是伊朗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由於 Farhang Foundation 的幫助才得以在此登上螢幕。說起來世界上各國都有許多傑出的作品,但除了好萊塢的鉅作,其他在世界上並不容易為人所知。能偶然觀上這部電影真是太好了。

電影播放時附帶的是法語字幕,英文字幕還要另外投影上去。好像是主辦單位另外準備的。不過事實上,整部電影對白相當少,甚至沒有字幕都不會有太大影響。不清楚原本片名波斯文《Tabiate bijan》的意思,但英文片明《Still Life》某種程度上點出了電影的基調。主角這位老人三十多年來為鐵路公司工作,工作內容僅僅就是火車經過時降下柵欄。大兩的片段就是老人的工作、往返於家與工作地點、抽煙、喝茶、吃飯、織布。說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內容,然而我覺得好像將整個時代的生活記憶濃縮在電影裡。侯孝賢也很喜歡拍吃飯。確實吃飯包含著太多文化了。從電影我知道他們喝茶會將茶倒在碟子裡喝、會配著方糖、吃飯是一鍋東西配著餅、許許多多...。

許許多多畫面的架構與色彩,獨立出來都是一幅美麗繪景。或許只是很殘破的鄉村、荒郊的鐵路、破爛的房子、空蕩簡陋的住所,卻都呈現出一種生命力。映後這部片的攝影師參與了座談,透過翻譯接受訪問。他提到這是一部很「誠實」的電影。導演將自己的父親投影在主角上,在電影的段落甚至投注了真實的忿怒。片中曾提及時間是1960年,可以理解為這就是伊朗那個年代鄉村裡的景象。透過這部片,得以一窺其真實面貌。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Red Rose》:伊朗綠色革命的餘波


正值一系列的 Iranian Cinema 在 Billy Wilder Theater 展出。當初看阿巴斯的電影至今印象深刻,找了機會隨機挑了這部《Red Rose》。今天原本還想說似乎早到了一點,沒想到裡頭幾乎已經坐滿了人。索性跑到前頭選了第一排的座位。比起偏左偏右,寧可抬頭辛苦一點。看這會場滿滿的人,似乎幾乎都是伊朗人。雖然不是完全肯定,但大家都是中東面孔,操著我不懂的語言。

今天電影播放後會有電影導演 Sepideh Farsi 的座談。再次要對我自己的刻版印象道歉,原來這是一位女性導演。而這部《Red Rose》是一部以「伊朗綠色革命」為背景的作品。故事並不遙遠,就在2009年,一場要求選舉公正、改革的抗爭。台灣媒體對於國際新聞的著墨實在太少了,在這樣缺乏資訊下彷彿世界現狀是靜止的,第一世界彷彿永遠和平、其他國家也彷彿永遠不變。殊不知世界個處都在變化、地球正飛快轉動。對於伊朗的歷史、政治很是陌生。依稀記得《茉莉人生》中轉向伊斯蘭治國的壓抑社會、電影《Argo》英、美留下的爛攤子。從來都不知曉就在若干年前,發生了這麼一場為了自由、民主的運動。

雖然就結果而言,「綠色革命」的訴求是失敗的。至今伊朗政府仍然控制資訊、媒體。但事情永遠不會就這麼過了,總會留下些什麼,悄悄地影響著人們。這部電影也是其一吧。

而這部作品想當然爾是無法在伊朗進行拍攝,導演本人主要的活動是在法國、電影的拍攝則是在希臘。電影中許多的影像模糊片段,我起先以為是拍攝手法,之後才知道是他們在事件發生時從 youtube 上下載的真實影片。映後的座談裡導演也提到,他了解在拍了這麼一部片後,他是無法回到伊朗的。但是作為一個在海外有能力發聲的伊朗人,這是他的選擇。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風櫃來的人》、《在那河畔青草青》

《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與朱天文合作首次執導的電影,也是繼《孩子的大玩偶》後,侯導繼續發展他個人風格的第二支片。風櫃是澎湖的地名,以劇情來說跟《戀戀風塵》可以說是異曲同工。都是年輕人來到大城市闖蕩、茫然、生存的故事。差別只在於來自澎湖的漁村、抑或是猴硐的礦坑。侯導也曾在他第二部片《風兒踢踏踩》中於澎湖取景。我沒去過澎湖,但我猜想現在的澎湖與電影裡差別已經很大了。漁村打架鬧市的少年想來可能是侯導自身的某些投影吧。在漁村待不住來到了侯導的家鄉高雄,嘗試在當時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工廠工作。出於對侯孝賢寫實風格的信任,猜想我爸年輕時所看到大概就是這樣的景象吧。

在《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中印象是採訪賈樟柯的段落,曾提到他看侯孝賢的電影,隨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與他個人的經驗有著驚人的類似。電影所刻畫的年代記憶,十幾、二十年後在大陸的土地上重現,經歷同樣的社會發展、轉型。當時《台灣新電影》播放的片段就是這部《風櫃來的人》。

《在那河畔青草青》是侯導的第三部電影,是發生寫實「相變」前最後一部。不太意外的又是鍾震濤主演,是與香港合作出品的。不過比起之前兩部,更多地描繪了鄉村景色,呈現了一個我沒見過、還沒商業化的內灣。同樣作為台鐵的支線,帶出了於《戀戀風塵》略為相似一點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