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播放時附帶的是法語字幕,英文字幕還要另外投影上去。好像是主辦單位另外準備的。不過事實上,整部電影對白相當少,甚至沒有字幕都不會有太大影響。不清楚原本片名波斯文《Tabiate bijan》的意思,但英文片明《Still Life》某種程度上點出了電影的基調。主角這位老人三十多年來為鐵路公司工作,工作內容僅僅就是火車經過時降下柵欄。大兩的片段就是老人的工作、往返於家與工作地點、抽煙、喝茶、吃飯、織布。說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內容,然而我覺得好像將整個時代的生活記憶濃縮在電影裡。侯孝賢也很喜歡拍吃飯。確實吃飯包含著太多文化了。從電影我知道他們喝茶會將茶倒在碟子裡喝、會配著方糖、吃飯是一鍋東西配著餅、許許多多...。
許許多多畫面的架構與色彩,獨立出來都是一幅美麗繪景。或許只是很殘破的鄉村、荒郊的鐵路、破爛的房子、空蕩簡陋的住所,卻都呈現出一種生命力。映後這部片的攝影師參與了座談,透過翻譯接受訪問。他提到這是一部很「誠實」的電影。導演將自己的父親投影在主角上,在電影的段落甚至投注了真實的忿怒。片中曾提及時間是1960年,可以理解為這就是伊朗那個年代鄉村裡的景象。透過這部片,得以一窺其真實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