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閱讀者的思想碎片-邂逅

有些書本的相遇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種必然。當你選擇了特定的路途、閱讀的路線,必會有明顯的路標指引其去處。又或者其存在在路上是如此顯眼奪目,使人想不看見也難。例如在武俠路上的金庸、在科幻路上的科學怪人、1984。

有許多書本在旅途中相識卻是一種機緣巧合。一個特定的偶然下的邂逅發現的神祕處所,那類似於旅行中漫遊閑散的發掘。確實那些必然的書本都有其一遊價值,但那些意料之外的發現,每每更叫人欣喜。還記得我是在圖書館的書車上信手翻了翻「清泉故事」、是在二手書店瀏覽讀到了「國宴與家宴」、是在課堂上認識了「星雲組曲」、在教授的書桌上瞄到了「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這些偶遇如果在當時差身而過,或許這輩子便沒機會相逢了。在路途上有這些偶然的插曲是一種隨機的美好,是一種自然有機生成的美。或許就像有些人所相信的,邂逅才是最美。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查令十字路84號》

根據我個人書單裡的記載,《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小書是我在2010年2月27日看完的。當時就甚為喜愛。今天總算看了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再次感覺到一種愛書人彼此交流的美好。十分嚮往在那個年代裡,一位舊書店的店員是如此具有素養、通曉書本的知識。能夠有一位明白自己品味的書本經理人,是何其幸運啊。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認識建築》&《如何看建築》

近來在找一些建築相關的書來讀。或許是過去學習物理的習慣使然,我總是希望能夠找到很好的概括性材料、一個一以貫之的架構。希望先認清了主要的理論架構,在加以擴充豐富各式內容,冀望一種「線性」的學習。或許是見識太淺薄、抑或是建築這門學問與科學本質上的不同,期望以一本書明確、扼要地瞭解建築似乎是過高的期望。

也難怪,建築包含了藝術的成份,當中有主觀的意識。在兼之其具有文化性,在不同的文明中個有其發展、風格。要統合這些知識談何容易,又怎能期待有一條簡明的脈絡可循呢。甚至將其簡化為西方建築史這個較小的架構都還有數不盡的繁複內容。我猜想,面對這門課,一種「點狀」的學習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先囫圇吞棗一番,想來不會有害處。

身為一名走馬看花的初學者,憑著一點運氣讓我尋著兩本(我覺得)不錯的入門書籍。

第一本是 Louis Hellman 的《認識建築》。實際上它的原文書名是《Architecture for Beginners》,講明了是本入門書。第一印象是封面很糟。不過稍微翻了一下覺得還不錯,整本書是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價格也便宜,就在二手書店把他帶回家了。從一些基礎概念,順著古埃及、希臘、羅馬的時間序,我多少有了一些粗淺認識。讓我有些驚喜的是作者字裡行間夾帶的諷刺味道。尤其是對工藝聯盟、現代主義有相當明顯的批判。到頭來,這本書雖然是漫畫,但比我預想的要深刻得多。我想等我對建築的了解再深一些,應該要在回頭重看一下這本書。

另一本是 Bruno Zevi 的《如何看建築》,原文書名是《Architecture as Space: How to Look at Architecure》。書名翻譯沒錯,但是卻只取副標,把作者最核心的「空間」概念從書名中拿掉了,簡直是喧賓奪主。真說起來,這本書似乎不能稱作入門書籍,至少作者沒有以此為目標。然而,難得看到一本書有一個核心的理論、概念,以之為軸、貫串全書。本著個人喜好,變把它拿來當作學習建築的通識課程。從開頭坐著便言明「空間」是解讀建築主角。隨著時代,不同風格有著不同的空間概念。也說明以空間的角度觀看建築,可以兼容各種諸如政治、文化、美學的觀點。但這本書對我到底是深了一點,未來等見識長了一點,還得在好好讀過才是。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萊特與歐姬芙》

在台灣貧瘠的出版環境中,我以為我已經看完所有與萊特直接相關的書了。想不到昨天在圖書館尋著了這本《萊特與歐姬芙》。老實說我對歐姬芙沒有太大的興趣,看這本書就是為了萊特。不過有趣的是,看完的收穫較大部份是在認識歐姬芙這位美國畫家,對萊特的瞭解並沒有增長多少。畢竟這本書只是概略論及一些作品和風格哲學,由於提到的作品都已經太出名而為我所知了,能學到的並不多,不過多少還是有點獲得。

昨天我在圖書館瀏覽建築相關的書籍。在接觸一門學科時,我總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比較核心的書籍、一些入門概述、或者簡明的歷史敘述的書籍,藉此來大概了解這門學問。如此也是為之後的學習鋪路、建構閱讀的網絡。或許是在下的認識太淺,又或者建築這門學問沒有如科學領域理那樣明確的「典範(paradigm)」存在,這類的書籍不易尋得。(當然有一些看起來經典的重量級書本我還不太敢碰觸)面對這樣的處境,或許先試著大量閱讀各種相關書籍,慢慢將點連接起來、拼湊碎片也是不錯的策略吧。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台中圖書館一遊

今天去到了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聞聽其大名已久,一直未能得見。說起來也沒什麼特別的因由,就只是在下太過懶散,遲遲沒去拜訪。今日總算提起腳步走這麼一回,也終於窺見其面目。確實外觀挺有趣的。

說起來「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這名字有點而不習慣,我還是管他叫國立台中圖書館。這麼稱呼自在些,也比較能使人意會過來。外觀固然有趣,但還是得進去一探究竟。我也好一陣子沒有好好地逛逛圖書館了。內部的空間很寬敞,比起位於台中公園的老地盤,空間大太多了。不但藏書空間大,閱讀空間的設置也比之前悠遊太多了、位置相當多。當然今天是平日,或許人比較少,但我想即使是假日,裡頭也不至於會有擁擠感。除了藏書區,也有一些特殊的區域設置。例如資訊區、美國文化區。漫畫區看起來很舒適,可以讓人坐上一整天,可惜我沒有這麼多的悠閒可以揮霍。

行走在書本之間,是一種樂趣。圖書館的體驗與書店也各不相同。書店帶來的許多是新奇、是流行的資訊、新穎的訊息,是一些激情的邂逅。圖書館堆積的則是沉甸甸厚實的文化,讓人很想要花上數載浸淫,讓人想要從中偷取、獲得些什麼。我很享受能夠在書海徜徉,這裡看一點、那裡讀一些的悠遊自在。任意地貪看知識、踏足書中世界。我想這是人類一種原始對於資訊的喜愛,一種喜歡聽故事的心。甚至喜歡認識人、喜歡聊天都是這種心理的延伸。身在書堆之中就像有一大群朋友,更棒的是只要你願意,所有人都會對你敞開心胸。

真想要坐擁一座書城啊。

回程又順路到了茉莉。仍是忍不住帶回一本宇宙的寂寞心靈、一本給初學者看的認識建築。老實說快要出國唸書了,這些書也不太可能帶著走,多半也是堆積在家裡。以理性而言,該要停止這類的行為。但一種藏書人的慾望趨使,實是停不下來。或許長此之下,將來我真的會有一座書城吧。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白斑鐵木兒

最近隊上換新槍,由原本的黑槍換成了原木木紋。
姑且不論這個更換是否合適,我也分配到了一把專屬的新槍。
我為他取了個名字。
一開始由鐵木發想,想過要叫鐵木奇萊。
後來由於其槍管上有白斑數點,遂取名為「白斑鐵木兒」。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城南舊事

入伍以來,總算看完一本書了。
這本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敘述著一個寫實又有點迷幻的童年。

童年這樣一個帶有距離、迷濛的歲月,有些場景似乎都有那麼些魔幻。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槍法·貓·永遠忠誠

就槍法而言,我自認並不傑出。論資質,其實不差勁也算中等。
或許時日不足,待時間焠練,槍法自然會有所精進。然而坦白說,我從未真正全心全力專注於槍法。我會在練習的時間練習,但在其餘的時間我不會想專心志致提升個人槍法的境界。最近認知到一般槍法說到底仍是基本功的深淺。而基本功的提升仍是歸於個人的資質與鍛鍊。

隱約心理有這麼一點感覺,我似乎有些排斥將個人的心力投注於為軍中奉獻。盡可能的想在軍中生活中切出一塊屬於原本個人的乾淨自我。因此槍法的磨練似乎與此悖離了。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軍中近日有感

一些雜感,可能是站哨沒事做胡思亂想出來的吧。

至今我仍不能認同一些軍中的美學。就拿最近修樹來說,我不能理解將樹修成完美的圓柱形或常方體有何美感,完全破壞了樹原本所具有的自然體態之美。

最近,或者說一直以來累積的種種,讓活了二十多年的我意識到我個人的某種缺陷或不同於常人之處。不是表面的、生理的,而是微妙心理層面的。

站哨要跟很多人打照面,漸漸得我在心中把人分類了起來。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入伍至今

天曉得我有多久沒有在這寫文章了。當然這麼說是不精準的,只要察閱一下紀錄,很快就會知道到底過了多久。有時候詳實的紀錄也是挺惱人的。

入伍至今過了三個月又幾天。在這個星期二也總算下排,正式到了連上。到了這個地步,應該是再也不會換地盤了。從當初的龍泉、隘寮、南勝利、新兵排輾轉到此,經歷了不少事。一邊忙於申請、一面面對軍中,許多感到身心俱疲的時刻也都嘗到了。現下轉入最後一個階段,需要時間小火慢燉,由菜鳥熬成老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