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演講筆記:台灣電影的過去 現在 未來

主講人:王童

雖然說是筆記,但是大概不能算是真正的演講筆記。我在昨天得知演講的訊息,隨即就報名了。今天下午吃完晚餐,我到胖達買了杯拿鐵(三毛的濾器壞了),坐在湖畔享用。消磨到了約莫六點,眼看離七點演講開始還有點時間,就到圖書館翻翻新到館書籍。看到昨天順手翻起的「導演‧巴萊」就接著看下去。書當然是很有趣的,不過重要的是我剛好看到裡頭一個段落,說到魏導有意在台南弄個片場,想來只有王童導演有此能力作規劃。在演講前剛好看到這麼些內容,自然是對演講更生興趣。

以下差不多要進入筆記了,不過到底只是一些雜記。

台灣電影受到日本影響,拍了許多愛情故事之類的台語片。然而後來國民政府的主導下,台語片逐漸沒落。中影促成國語片的崛起。這事候的技術主要仍是受到日本影響。香港的技術人員都送到日本東寶作訓練。這時期的著名電影如「養鴨人家」、「蚵女」,知名導演如「李翰祥」、「胡金銓」。

爾後進入了以瓊瑤式劇情為主流的電影時期,起初台灣電影風靡東南亞,然而之後電影模式僵化。王童導演稱之為「三廳電影」(客廳、餐廳、咖啡廳)。這時期由於電影賺錢,引起黑道介入。也因此台灣電影被搞壞了。此時香港電影開始崛起,「李小龍」聲名大噪,吹起武俠片風潮。台灣也隨之跟進。

之後到了八零年代,「侯孝賢」、「吳念真」等導演開始吸收台灣文學、文化,如白先勇等人的作品。這也是白色恐怖的時期。這些時期的許多電影逐漸受到國際關注,頻頻在國際影展獲獎。然而一直拍攝這類藝術氣息濃厚的電影,觀眾開始不滿足。隨後進入台灣電影的沉寂期,長達十五、二十年。

電影隨時代的改變。第一是節奏變快,再來則是因為科技增加了電影的變化,改變了電影的美學。現在的台灣電影每個導演有自己的風格,遍地開花。比起過去八零年代藝術性太高,而且風格太集中,都用了同一群作家的作品,如「黃春明」的作品就多次被改編成電影。現在台灣電影還是有危機,當一部部好的電影出來,是必會淘汰部份。其他危機稍後還有說明。

這邊開始很亂了,不太按照順序。

電影就是「說故事」。這一點不斷被提到。

「經典」就是不斷篩過再篩過,可以十年、二十年一直再看的。好比「小津安二郎」安二郎的電影、法國電影「紅藍白」、「永遠的一天」。用金字塔來表現,最底層的是三廳電影,許多歐洲電影可以到達最頂層。「蔡明亮」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層級的電影脫離戲劇、文學,自成一門新的藝術。他用的是一種「影像的語言」,所以蔡明亮的電影不用說故事。能夠有這樣的電影還是來自於人民素質。

台灣電影的危機:
其一,培養出來的演員與人才為他國所挖角。如金城武,許多演員也轉往大陸發展。這是市場太小所致。
其二,許多人想當導演,目前不愁沒有導演。然而缺少足夠的製片、行銷、攝影、編輯、美術、燈光等專業人員。台灣電影因沉寂太久而有人才斷層。現在北藝大電影系畢業就有工作招手。同時卻少製片廠,有了好的製片廠才能擴展拍攝題材。

台灣電影復甦,從「冏男孩」、「九降風」、「海角七號」、「海角七號」、「艋舺」、「父後七日」、「雞排英雄」等票房電影,可以看出都帶有台客文化。未來的目標在具有在地性的同時推廣到國際。

現在台灣電影比起大陸電影一直在變好,這是制度問題。台灣自由,所以電影面相豐富,大陸電影太多框架,不能拍妓女、壞警察、高中戀愛等,以至於一直走古裝的老路。大陸現在錢太多,以至於電影不斷堆砌大導演、大明星等大製作,一部電影塞得太滿。同時大導演都安插好檔期,新人缺乏出頭機會。他看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作品都比市面上的大陸電影好。

美國、日本電影衰退。從日本團隊來台與「賽德克」合作、日本三大片廠一年拍便寥寥可數可見端倪。美國好萊塢則是沒有好的故事,還要跟香港買故事,靠科技技術維持。
泰國、印度電影則崛起。

三幕劇」-好萊塢電影成功模式。

無論什麼電影,不能脫離「人性」。沒有了人性就不會好看。

其他零星關鍵字:「陳英雄」的「三輪車伕」、「稻草人」、「海峽」、「三峽好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教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