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初訪 Getty Museum

Getty Center 就在 UCLA 附近,但是來到這都半年了才第一次造訪。在來之前就偶然在某本書上看過這兒的介紹。畢竟除了館藏豐富外,整體建築的設計者可是得過普立茲克獎的Richard Meier。值得一題的是參觀博物館是免費的。

位於 UCLA 附近的山頂上,Getty Museum 的展出來自於 John Getty 過去的私人收藏。要到Getty Museum 可以先抵達山腳的停車場,有免費接駁的電車可以直達位於山頂的 Getty Center。這天從 Westwood 搭 MetroBus761 出發,繞過半個 UCLA,其實很快,不到二十分鐘就到了。下車的地點其實一點都看不出附近有座博物館。穿過隧道才發現山腳的電車就在眼前了。此時不禁有點感慨,在LA路人似乎不被視為主流的移動方式,常常覺得好像開車才是理所當然的行為。以走路進入的路口小而且不明顯。這點讓我覺得 LA 真不是一個進步的城市。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你那邊幾點》、《郊遊》

前些日子雖然正值期末考,還是抽空去看了兩部蔡明亮的電影。儘管「蔡明亮」這名頭早已不知聽過多少遍,其實一部電影都沒看過。不過本著一種隨緣又或者遲早會見識到的心態,也沒什麼強求。

那天放映,也是我的第一部「蔡明亮」是《你那邊幾點》。果然如之前所聽聞的,很長的鏡頭。上回見識到這樣長的鏡頭大概是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我不打算表示他的境界有多深,又或者手法多麼高明。但確實他呈現出其他電影所沒有的另一面。在看電影時,我覺得彷彿多出一個維度。一個主動觀察的自由度。由於鏡頭長,所以多出了餘暇能夠觀察整個情境。一般的電影藉由鏡頭的切換,導演引導著一個焦點,目光隨之被牽引。比較起來,這是被動的觀影經驗。蔡明亮的電影雖然也存在著焦點,但你總是能夠抽出心思觀察到其他地方。那是一種挺平靜的狀態。我猜想這種電影應該只適合在大螢幕看。
                                                                             
之後看的是去年的電影《郊遊》。大概是片子新,又獲得威尼斯評審團獎,我在Hammer Museum的電影院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觀眾。裏面幾個鏡頭的李康生看起來莫名其妙像我二伯。有幾個鏡頭很平凡,卻又覺得好像抽動了什麼。據說這部之後蔡明亮可能不拍長片了,希望不要成真。

我現在這個年紀還挺能靜下心來觀看蔡明亮。不曉得年輕個幾歲又會如何?
期望哪天這種電影在台灣也能普遍被接受,有更多人能「慢」下來。

或許哪天當我走在路上,想起這兩部電影時,我會放慢腳步,靜靜地觀察。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明天記得愛上我》

今天連看了《一頁台北》和《明天記得愛上我》
忽然發現這次的台灣影展我目前全勤,不過接下來面臨期末考是比較嚴峻的考驗。
希望到時有時間看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
(全勤絕對不是因為我太閒,這個禮拜我就熬夜了三次)

上星期六看了《彩虹橋》,星期天看了《街頭巷尾》、《家在台北》
《街頭巷尾》目前暫居我看過最老的台灣電影。
其實在這兒看《家在台北》的感覺挺奇妙的,裡頭敘述的就是歸國學子的故事,
雖然時空背景已然不同,某些離鄉背井的情緒還是頗為類似的。
後來看wiki才發現我居然沒認出歸亞蕾和張小燕。
歸亞蕾稍微注意應該還認得出,張小燕卻是無論如何看不出來。

當初對《一頁台北》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部台北市的宣傳片。
看過之後其實覺得對於台北(或台灣)夜晚的描述還挺有意思的。
有一點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黑夜之後》,一個有點奇幻荒誕的夜晚。
我還滿喜歡柯宇綸的這個角色。

後來才知道原來導演陳駿霖是美籍華人,父母是台灣人。
這麼說來好像稍微可以感覺到這部片觀看台北的方式似乎帶有一點距離感,
(也可能只是我的錯覺)
可以算是導演心中的夜台北吧。


《明天記得愛上我》明顯是比較小眾的電影。
但是比起《一頁台北》,反到比較帶有我個人以為的台灣味道。
《一頁台北》看台灣比較像是由外向內,《明天記得愛上我》感覺有點從裏面透出來。

題外話,二二八好像要看《悲情城市》比較應景。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椰仔

上星期六又看了一次《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星期天看了《椰仔》、《台北星期天》

賽德克上集加上這一次算看了第四次了,所以無論如何不算新鮮了。
不過賽德克語配英文字幕讓人感覺有些吃力,好險我劇情幾乎都會背了,倒也不成問題。

反倒是《椰仔》是部叫人驚喜的作品。題材是有關新住民的議題,算是小眾的電影吧。
像這類大多在影展曇花一現的作品,能否見著也只能隨機遇。
這麼說來,遠在他鄉還能遇見也真算得上有緣了。
畢竟想租租不到,只能等個哪天學校辦個什麼活動說不準能見著。
這時候就覺得還是當個學生好啊。

我有時候比較喜歡看學生作品。
原因大概有好幾個。有時學生作品比較多元,不需要計較市場取向。
也因為這樣時常不知他會怎麼出招,能夠屢創新奇。
有時大概是比較不成熟,會有一種特殊氛圍彌漫在片中。

這也大概是我為何大四看了金穗獎後,一直都很喜歡的緣故的吧。

話說回來,《椰仔》的男主角從2010年金穗的《秘密海》我就有印象了。
之後還有《狗日午後》,依稀記得清大某場演講《身之動》也有露面。
(甚至還有莒光的單元劇)

回家後查了才知道原來《椰仔》就是上屆金穗獎的最佳劇情片,
多少了卻我去年沒能看金穗影展的遺憾。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2013 環島行紀錄

這是我第一次環島。就記憶所及,大概也是我本人第一次作一個人的過夜旅行。

由於出發前忘記先記下里程數(果然是菜鳥),以至於自己騎了多少公里而不自知。所幸身上還留著一路上加油的發票。九張發票:125+170+109+93+100+85+152+163+125 = 1122 NT
現在92無鉛油價落於 33.5 - 33.8 NT/L,取中間值得出共約 33.34 公升。不負責任估計油耗 35 km/L,得出里程數約為 1167 公里。其實計較這個數字意義也不大。這趟旅程之於我,或許可以說是一種對於台灣的道別。但隱約覺得其實這是個很好的藉口,隱藏我原本就像要踏上的步伐。無論如何,這回的環島無疑是一次學習:對於旅行、對於台灣、對於空間、對於人、對於自己。在出發前幾天,情緒其實就隱隱作動。真的太久沒有好好出門走走了吧。對於一個人浪蕩的那種憧憬在作祟。重新擁抱我的愛車「蚩尤」,帶他環繞台灣一周也是極為吸引人的事。總算在考完汽車駕照那天,可以收拾行囊準備出發。

第一天,從台中往北,踏上國小時每天往赴清水沙鹿的一條路。過去我們稱之為外環道路,後來才知道這條就是所謂的台1線。對於省道的概念從開始騎車到處走後才開始有些概念。到了長途要找路時才真正有感覺。或許這趟旅程結束後才稱得上是有點經驗。走在台1線上,隨著景物漸漸不熟悉,旅行變真正開始了。對於旅行,我說得上是一個要求不高的人。也可以說是很容易從觀看中得出樂趣。光是路上不熟悉的風景都能為我感染出旅遊的興奮。第一站我前往大埔,這個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地方。在一個沒有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前往或許有那麼點怪異,不過一個人的好處就是毋需解釋你的行程,自己覺得OK就好。單純只是想去看看這個地方,感受一下,坐下來,畫張畫。

接著往台北而去。猜想是車子都去走高速公路了,走在省道可以享受飆車無負擔的愉悅。其實新竹海岸還挺不錯的。即使新竹住了這麼久卻沒什麼體驗過。單車於我實在不是太舒服的交通工具。在距離以及時間上還是機車要悠遊多了。在加之不愛曬太陽的個性,比起海邊更傾向於往山林去。對於這片海自然說不上熟悉。十幾公里的海岸線,多的是單車來去。印象中有座美麗弧形的天橋,可惜匆匆一瞥,不及細瞧。劃過了新竹,往竹北行過鳳鼻隧道。猶記得當初去新月沙灘時衝過頭所走的冤枉路。總覺得不知覺就步入桃園。由於與人相約在台北市,看了看地圖選擇轉台4線,切入桃園市區轉台1線,沒料著竟是噩夢的開始。眼看著桃園機場映入眼簾,車行也隨之進入龜速。與一大堆的四輪爭道可不是什麼開心的事。與之前的奔馳心境上差了不知幾許。即使過了機場情況也不見好轉,一路上桃園市、新北市都不是太可愛。在紅綠擺盪間走走停停,驚覺北市的擴張已延伸到如此外圍。到了相約之地,我已經遲到了快一個鐘頭。

晚間公館附近聚餐,儼然是個小同學會。今年原本預定的同學會被颱風蘇力給吹走了,這個聚會也算聊勝於無。一場聚會,有人要繼續求學、有人剛畢業、有人快畢業、有人將入伍、有人快退伍、有人將去求職。即使如此,能捕捉一點往日的言不及意總是開心的。在席間也約好明日去闖闖福和橋的跳蚤市集,說不準能挖上什麼寶貝。今晚在同學家借住一宿。

起了個早,往福和橋出發。早晨台北的道路清爽多了。市集上到處是人,像菜市場一樣。說是菜市場也不錯,裡頭多的是攤販賣魚、賣肉、賣蔬菜。對當地的老人們這兒不啻是個逛街買菜的所在。這麼幾個初出茅廬的尋寶獵人開始一攤晃過一攤。無奈鑑定的技倆著實太差了,沒能嗅出什麼稀世珍寶來。期望走這麼幾圈能多少長出點見識。沒什麼收穫,總算吃個早餐還成,現成就有賣早餐的攤子。到底一個早餐聚會還湊合著。一邊觀賞著老人的早晨活動,一面用著早點。吃飽我也該再次獨自踏上旅程。


尋著地圖先到了忠孝東路,也就是台5線,往汐止的方向出台北市。過了南港小小的走錯了路,即時修正到也沒什麼大問題。這條道路偶爾會與火車鐵軌並行。對我這個微鐵道迷是段賞心悅目的路途。七堵、八堵、接著往瑞芳就是東部幹線了。當初從新竹坐區間車到猴硐不懂得在七堵換車,一個不小心就坐到了基隆。這回兒騎車懂得過八堵車站就該轉台2丁線往瑞芳方向。上午打算還是先去猴硐晃晃。乘著人潮未至先在這兒用過了午飯,一樣在車站出口的麵攤吃乾麵。研究了一下地圖,果然從猴硐想切入平溪線實在太過迂迴了。果然想去平溪線,走鐵路是比較合適的方法。又或者在瑞芳就要走另一條路往十分瀑布。想著想著就改往九份而去。九份金瓜石早在很小的時候就來玩過的,但具體而言沒有什麼印象。依稀記得是與老媽、哥、表姊共四個人大概三天兩夜的跟團行程。記得一個晚上在看幻燈片、記得有張長時間曝光的山路照片。之後的印象來自高中的畢業旅行,當中的一個景點。印象是階梯、向上,上到某處的平台有遠眺的視野。




台東是個奇妙的地方。又或者該說是天晴,畢竟我在台東大半的時光都耗在這。一直以來我說話的聲音確實是偏小聲,可能是我習慣自己能聽到就好。雖然如此,這回事也不是那麼常被提起,但在這兒卻一直被如此說道:你講話怎麼這麼小聲啊。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理想的下午》

「理想的下午」,舒國治的散文集。書名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比較起來,他的副標「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只怕更切中整本書的感覺。不過作為書名大概奇怪了點。以前可能也在哪兒曾看過他的一些散文。印象較深的是高中時看「商業周刊」裡頭談小吃的專欄,在談吃上可謂不落俗套。這些文章之後也集結成了「台北小吃札記」一書。不過這本書沒真正好好看過,專欄也只是翻到瀏覽一下。

讀到這本「理想的下午」也可以說是有些機緣。想讀些有關城市晃蕩的東西,意外地接觸到書國治的文,以因此讀到了此書。

就如書的副標題所提到的,裡頭的內容關乎旅行也關乎晃蕩。就我的感覺,「晃蕩」所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不久前翻了一本《二手書店的旅行》。蠻新的書,介紹台灣各地的二手書店。不錯,從中得知了好些書店值得探究。然而比起這本《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就顯得淺薄得多,內容主要是採訪性質介紹文章。然而,《蠹魚頭》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誠然裡頭也有對於單一書店的介紹性篇章,但其可是浸淫多年、浮沉書冊之間的有感而發。前者大約可視作觀光客的匆匆一瞥,而後者到底是揉合於生活的打滾經驗,文章定要長時間的沉澱方可成就。舒國治曾論及《旅行指南的寫法》。在我看來,這本書可說是極佳的舊書店旅行指南。

除此之外,結合了自身的經驗,作者概略刻畫了台灣出版業與舊書店過往與興衰。對於欲周旋於書本、在冊籍中安身立命之人,此書想來是本好的入門書,從中可得登堂入室之畦徑。說少有這麼一點,被撓起一絲開舊書店的念頭。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裡,興建一個小小的理想國。不過書中也點出許多現實。最直接、也幾乎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便是「書源」的問題了。多數的舊書店也是因著有書源才應之而生。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又談何理想呢?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讀「深夜裡的圖書館」

原本是要借曼古埃爾的「閱讀地圖」,不料被借走了,轉而借了這本「深夜裡的圖書館」。整本書分成十五個章節,話題始終圍繞在個人書齋與圖書館。愛書之人誰不想打造一個自己的書齋呢?有此志向自然會受到作者談論的種種而吸引。不禁覺得怎麼有辦法對書的主題有這麼廣泛的認識,話題接連不斷、推陳出新。想必作者在書本的世界裡實是歷練豐富。

某些章節讀來讓人相當興致盎然,彷彿遇到了知音。敘述的種種都是一名藏書、愛書之人的共同記憶、意識。某些章節大大擴大了視野,在閱讀、識書的領域如同遇到了良師。然而,有些章節,對我引起的共鳴似乎欠缺了一點。想來使我年歲尚淺,在閱讀的路上打滾得不夠深。或許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可以多感受一點吧。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讀《路西法效應》

認識到這本書應該是在選修「社會心理學」的時候。在社會心理學的課程裡幾乎不可能不談論到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簡寫:SPE)以及其影響。而這門課開出的課外選讀自然不會錯過以 SPE 為主軸的《路西法效應》。這本書厚達600頁,讀起來也花了好些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有人對我疑問這本書是在寫什麼?我一般會要他們看沒有翻成中文的副標題: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好人如何變得邪惡。又或者更精確地講,本書探討的是情境力量如何凌駕於人的個體性而使人做出邪惡的行為。藉由瞭解到情境的巨大影響力,來除去過去對於邪惡行為的錯誤歸因(人們習慣將邪惡行為歸咎於個人的偏差性格,而忽略外在情境的影響)。

這本書前面幾乎一半的篇幅在回顧四十多年前的 SPE。藉由親身的經歷與實驗資料,以及經過許多年後的省思,作者仔細地描述了整個實驗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裡,隨著實驗不斷進行,各種惡意在監獄中蔓生出來。那種感受是直接而難受的,讓人不禁期望監獄實驗快些結束,快些終結這個折磨人的處境。讓我回憶起在觀看岩井俊二的電影「青春電幻物語」時所產生的強大不舒服感。對於人類的邪惡行為的厭惡是本能的,然而特殊的情境下卻使正常的大學生做出原本自己都厭惡的行為。

經過如此震憾人心的實驗,對實驗的參與者造成了痛苦。實驗的發起人也是本書作者 Zimbardo 博士開始了類似贖罪的作為,努力讓實驗發揮他最大的價值,積極探討實驗結果的意義並致力改善現今的監獄環境。裡面許多所談論的都可以與我在社會心理學課程中所學到的相應和。當中有一點提到:人在無法依循前例的「新環境」中,情境的力量最為顯著。這是過去學習過的內容,但忽然間我意識到過去在我身上就發生一個實在的案例。在我升高中時,從小鄉鎮來到都市。在國中以前我是不補習的,然而在高中卻幾乎不家思索地加入補習的行列,沒有仔細思考補習的功用與是否有其必要性。在尚未實際接觸高中課程就做此決定實是難以視作是理性的行為。現在回想起來,由於初踏入都市裡的明星高中,是甚為陌生的環境。也因次容易受到補習業者與同儕的搧動,認為不補習是危險的,而沒有仔細評估到其實未必需要補習也能應付高中課程。以後見之明,雖然在開始時可能比較跟不上,但在適應與調整自身學習步伐後,高中課程其實不需要額外的補習。甚至補習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例如缺乏自己組織學習的能力。

對於情境力量的影響以及機制有所認識後,比較能夠於預防受到情境的不良影響。(當然有時候是防不甚防)書中的最後一個章節有提及一些原則,有助於不要淪於情境下的邪惡。作者甚至在網站上發表了更詳盡討論如何抗拒有害影響的手冊,詳見:http://www.lucifereffect.com/ 

這時候讀這本書可以說是相當應景的。最近軍中才發生了洪仲丘事件。這是一起特殊案例,抑或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只因死了人被報出來。如果這類的事情在軍中是行之有年並且遍佈軍中,我們或許就該探討系統造就了什麼情境,致使這樣的悲劇發生。一直以來,我有時會思考有關軍中(比較輕微)的邪惡面。在軍中的階級劃分與權力確實可能營造出邪惡的環境力量,值得我們去重視。

這裡順便推薦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清華大學的開放課程:
國立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NTHU, OCW) - 社會心理學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百利舊書坊」初探

看到介紹得知這間「百利舊書坊」。雖然距離有點遠,還是去探了一探究竟。騎了好一段路總算抵達了。乍看之下似乎就是一間普通的舊書鋪子,如果已經習慣了茉莉那樣明亮潔淨的書店空間,要走進這樣的就書店想必會不太適應吧。門口附近堆積了許多雜物,使得那個不算大的入口更顯得狹小。要走進去時老闆娘就問我說想找什麼書,我回答想先隨意看看。雖然老闆娘是好意,但我還是比較喜歡以一種隱形的姿態恣意探索這個空間。

在來之前我就知道此處是號稱中部藏書量最大的舊書店,佔地兩百坪。然而這些在我剛看到書店外觀時都拋諸腦後了。但走進去後才驚覺,裡面的空間還真是不是普通地大!從外面看他的店鋪寬度就普通店舖的寬,但是裡頭卻是驚人地深。佔地兩百坪這個精確的面積數字卻是走進去後才有深切的體驗。在如此龐大的藏書空間裡,走到仍是堆滿書本。其規模比起地區性的圖書館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茫茫書海中,變迫不及待開始一場探索旅程。在一番遊歷後會發現店裡除了市面上常流通的一些常見書籍,還有許多比較少見的藏書。一些展覽出的本子、畫家的作品集等等。就是一般的書本也有橫跨長時間的軌跡,一些經典名著這兒可以找到好幾種版本。不時可以發現一些想還不太容易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冷門書籍。我在一個書櫃中看到大量的鬼故事書籍,這類不長銷的書本在出版洪流中在此地找的方寸安身立命。

就我個人而言,如此多的藏書中很大部份是滯銷書,也是我沒興趣去接觸的。但由於龐大的樣本數,這些藏書足以支撐任何一名嗜讀的旅人在此留連。處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難免會幻想長年閉關於此可以獲得何等的智慧。又或是類似幼時幻想,一名機械天才在堆滿廢棄器械的垃圾場所能達到的創意成就。也難怪金庸筆下飽覽經書以致超凡入聖的掃地僧人,能夠引起讀者那麼大的共鳴。然而,在溢滿的知識中也總是難免感到一種資訊的徬徨。

如果有心在一個小社區為孩童打造一個小小的讀書室,有這樣的一間舊書店應該能夠輕易地達到目的。之消有一位稍具素養的熱心人士稍微挑選一下,一個培養孩童閱讀的知識溫床簡單就能完成。(這裡只考慮藏書部份,沒有論及空間設置及制度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