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一些量子場論、粒子物理課本的小小評論(慢慢更新)

Gauge Theory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Ta-Pei Cheng, Ling-Fong Li (1984)

Cheng & Li
這本書個人相當喜歡,這牽涉到一些私人的理由。這不是一本適合新手學習量子場論的書,年代也有點久了。但是某些內容真的寫得很不錯。而且粒子物理重要的主題幾乎都有涵蓋到。值得一提是,書中對於許多理論都有清楚列明發表的作者和年份,有時也稍微講述了一些典故,例如 gauge 這個字眼的由來,蠻有趣的。作為一個小小的物理史愛好者,這是一大加分。

群論的部份,對於 Young Tableaux 介紹得蠻仔細,應用到夸克模型的介紹也蠻清楚的。基本上把粒子物理會用到的群論概括了,不想看一整本群論的話是不錯的選擇。學習 Goldstone Boson、自發對稱破缺等內容也是很棒的書。對 non-abelian gauge theory、自發對稱破缺有基礎認識後,就可以進入標準模型的部份。標準模型有很完整的推導,循著課本推導一次,標準模型的架構大概就能瞭解個八九成了。

Parton model 的部份,如果附上實驗數據的圖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想學 beyond Standard Model,從這本書也可以學習到 neutrino mass、grand unified theory 、strong CP-problem 等。不過超對稱就沒有提到了,畢竟不能算是 gauge theory 的延伸。

作為學習場論的基礎之後的第二本書,個人相當推薦。
---------------------------------------------------------------------------------------------------------------------------------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Michael E. Peskin, Dan V. Schroeder (1995)

Peskin & Schroeder
一直以來罵名不斷,但確實還是廣為使用。可以流傳這麼廣當然是有他的理由,但是學量子場論只依靠這一本是不夠。這裡就來提一些不足之處。

在 scalar field、fermion field 的敘述都還不算差。但是在量子化的敘述個人覺得稍有瑕疵。不是從 canonical conjugate 開始而是先引入創造、湮滅算符的 commutation relation。有點反過來的感覺。另外 spin-1 field 的部份真的太隨便了。在路徑積分的章節忽然提到然後推導出 propagator 就完事。建議找本書補完這個部份,不然總覺得缺了一塊東西。

在此附上勘誤表:http://www.slac.stanford.edu/~mpeskin/QFT.html




---------------------------------------------------------------------------------------------------------------------------------

Quantum Field Thoery, Mark Srednicki (2007)

Srednicki
很奇特的編排,把書切成三部份,分別是 spin-1、spin-1/2、spin-1。有時候一個主題(例如重整化)就會被切成三塊,這樣到底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書中把章節拆得相當細,大約十頁一個單位,好處大概是很容易很快結束一個段落,但感覺整體結構比較鬆散。個人不是太喜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每個章節都會列出 prerequisite,也就是必需先知道的知識。這樣很方便可以回溯到之前的章節,算是有趣的設計。

另外要注意,這本書的 metric tensor 是 (-,+,+,+),不是比較常見的(+,-,-,-),個人不是很習慣。

對於 spin-1/2 的部份像 Wely spinor 有比較清楚的描述。可以補 Peskin 的不足。

重整化是用六維下的  \phi^3-theory 來講,挺奇特。好處可能是不用算二圈圖。目前沒在其他地方看過。
---------------------------------------------------------------------------------------------------------------------------------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 Nutshell》, A. Zee (2nd Ed. 2010)

Zee
這本書很有趣,我也還在研究。目前看來這本書應該算是實驗性質很高的作品,完全偏離正統的課本。甚至還比較像科普讀物。

書中作者盡可能的省略計算,所以書裡面的公式非常少。作者的目的大概是用最少的式子帶出他想傳達的觀念。由於數學少,讀者也比較不會迷失在計算的細節上而能夠專注在物理的觀念上。很多的地方像是在說故事,有很多的敘述。

作為課本可以說完全不適合,因為省略太多東西了。但是作為輔助可以說相當稱職。建議是對某些內容有點認識後,可以讀這本書來加深或驗證觀念。也能夠更明瞭一些數學在物理上的詮釋。



---------------------------------------------------------------------------------------------------------------------------------

Quantum Field Thoery, Lewis H. Ryder (1996)

Ryder
這本書比較沒有名氣,也不太容易找。不過我覺得蠻適合初學者。

有點久一前看的了,印象不是太清楚。我最早學 Noether's theorem 就從這本書學的。







---------------------------------------------------------------------------------------------------------------------------------

Quantum Field Theory and the Standard Model,  Matthew D. Schwartz (2013)

Schwartz
很新的一本書。其實沒有太多了解。目前看來廣受好評,有機會來好好研究一下。
有關 spin-1 field 的部份從寫下 action 的 general form 出發,之後也有推導 spin-2 field 的形式。其他課本大多從 Maxwell's equations 的 action 出發。以這部份來說這本書相當出色。

在 Advanced topics 的部份有介紹 Schwinger proper time method。目前只在這本書裡頭看到。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舊金山走走停停

SFO

Market Street
Fremont

城市之光

金門大橋
Palace of Fine Art
漁人碼頭
Coit Tower
Saint Peter and Paul

De Young
Leigon of Honor
Lands End

MOMA
V. C. Morris Gift Shop
Grace Cathedral
Cable Car Museum

Berkeley

卡斯楚街

UC Berkeley 週邊書店探索

得知 UC Berkeley 週邊有許多書店時,真心覺得那兒的學生真是太幸福了。雖然過往傳奇的獨立書店「Cody's Books」以不復存在,但仍值得花上一天來好好來一次探索。這天搭 Bart 到了 Berkeley 不免先探索一下校園,看看這個加州大學的起始之地。從學校的西面進去,途中會經過一條小溪。學校裡面有湖泊見得多了,有條小溪倒挺特別。走沒多久就可以看到位於學校中心的鐘塔。學校再往上還有個國家實驗室,不過上坡太辛苦了,也不知道值不值得走這一回。姑且隨意繞繞當作散步。其實學校也有不少奇妙景觀,但這天沒興致作畫,他日找個地陪再訪不遲。說著說著就從學校南邊繞了出來。

李政道簽名?
順著電報街一路過來,第一家遇到的書店就是「Moe's Books」。也是頗有歷史的一家店了,從1959年起,也陪伴了許多學生的求學歲月吧。除了賣書外,書店也提供場所舉辦一些文藝活動。書店挺大的,地下一樓、加上地上三樓,我們學校附近如果能有這樣一家我就有地方殺時間了。這家書店賣新書也買二手書,地下室有很大一區都是二手的科幻小說,蠻適合來搜羅便宜的平裝版來閱讀。除了科幻區之外,地下室有個小角落擺放著二手的明信片,甚至還有已經寫過的名片在裡頭。說不定能從中挖出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一路上樓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書,但是沒發現什麼會讓我衝動買下的書兒。我的挖寶行程一項都包含物理類書籍,晃到了最上層總算發現他們的蹤跡了。大概因為鄰近大學,這兒的二手書可以找到許多大學的教科書。如果勤加探索總能挖到些什麼吧。看到一本李政道的《Particle Physics and Introduction of Field Theory》,上頭疑似有作者簽名。猜想簽名應該是真的,大概店員看不懂中文字吧。
Shakespeare & Co Books

離開 Moe's,對面街角的書店就是「Shakespeare & Co Books」。其中一面牆壁上還有很漂亮的塗鴉,相當惹眼。比起 Moe's 這家書店就小得多。但是稍微陰暗的空間、堆到天花板的書架、以及許多古舊的書營造了一種古典書店的氣氛。剛走進去就能看見一整個書櫃都是精裝的文學書。這邊說的精裝不是指單純 hardcover,而是真的裝訂華麗、封面多半有燙金的字體。如果有位喜愛閱讀的朋友,這些書非常適合買來當作一份禮物。

整體來說這家書店比較偏文學一點。算是我比較少會購買的類別,不過這家店很有自己的風格,逛著也有趣。書架上甚至可以找到《紅樓夢》。

除了電報街,其它的書店多半在 UC Berkeley 的西側,也就是 Berkeley downtown 一帶。穿過一小片住宅區當作散步,書店就在不遠處了。

Pegasus Books」除了我拜訪的這一家外,另外還有兩個店面。這家店雖然沒有 Moe's 這麼古老,卻也是從1969年就開始點亮這個社區。店面不算大,就一層樓。記得在我造訪時,有位店員一直在我附近晃來晃去,很辛苦地給書上架。這家店也是兼賣新書跟二手書。有些還蠻便宜的,最有印象的是全新《魔戒》新版前傳加三部曲只要二十五塊。值得一提這家電的科幻小說也相當不少,合理懷疑 Berkeley 的學生很愛看科幻作品。在這兒找到了一本精裝的《The Bicentennial Man》,價錢不貴就把他帶回家了。

Half Price Books」這家書店就在 Bart 的車站附近,從店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家標榜價格便宜的書店。進去一探也確實如此,不實都能看到五塊錢甚至更低的價錢。同樣一本書這邊的價錢多半比較便宜。店面還不小,基本上各類的書籍都找得到,還有很多像是漫畫、DVD這一類的商品。漫畫美國或是日本的都有。

晃到這家店時其實已經有些疲累了,沒有太多的心力尋找寶貝。雖說如此,還是給我探到了 Pais 的《Subtle is the Lord》,前些天才正想到這本書呢。而且價錢打完折後還不到五塊錢。如果不用考慮負重的話,大概會在這兒多撿幾本書。對於窮學生來說,這真是個好地方呢。

舊金山的獨立書店們

City Lights
之前就聽聞舊金山灣區是全美獨立書店最密集的地方。這回趁著到舊金山的機會,好好探索了幾家書店。雖然近年來獨立書店的數量銳減,但比起洛杉磯這樣的文化沙漠還是要興盛的多。

說到舊金山的書店就不得不提到「城市之光」。最早是從鍾芳玲的《書店風景》讀到這家書店。在書店裡標示的類似副標語的「A Literary Meetingplace Since 1953」應該算是個很好的註解。自1953年起這家店就在文化上扮演先驅者。除了販賣書籍,同時也作為出版社出版書籍。歷史尚有太多值得著墨的地方,但我還是著重在我個人的體驗上吧。

我在12月24日也就是聖誕夜來到城市之光。這天書店提早在九點歇業,店裡人也不多,我可以好好探索一番。店共有三層,分別是一、二樓和地下室。一樓主要是文學或藝術類的書籍。有一個專區專門擺放城市之光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建築類方面,不樣一般的書店大多是作品集這類由大量圖片組成的書籍,而多是篇論述類或是人物傳記、評論等。對我個人來說是個適合挑選學習材料的好地方。文學方面有許多長銷經典,而不會只是當期的新書。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書架上常常有標註「Staff Pick」的作品,提供顧客一些值得推薦的選擇。二樓是個比較小的空間稱作「Poetry Room」,專門擺放詩集以及「Beat Literature」。在這兒可以找到如《On The Road》等作品。詩集方面實在太不了解就匆匆晃過了。

地下室是個挺大的空間。印象中有人文、歷史、心理、科幻、科學等分類的書籍。科幻類擺放了大量的經典作品,我熟悉的如《基地》系列、《銀河便車指南》、克拉克、菲利浦迪克等小說都陳列其上。除了舊的經典外也有新書,有本《The Windup Girl》讓我有點感興趣。讓我有點意外的是,很顯然科學類的書籍也是經過挑選。在最上頭看到 Dirac 的傳記《The Strangest Man》讓我感到十分欣慰。Roger Penrose 的書除了很知名的《The Road to Reality》外,另外一本之前沒見過的《The Emperor's New Mind》讓人頗感興趣。

總結來說,這家書店的氛圍很棒。店裡日積月累裡許多其奇怪怪的裝飾、標語等。書本的挑選上在我所知的範圍內感覺很用心,不像某些書店感覺就是資訊的雜亂堆積。感覺得到這家書店是真的希望你可以從這些書中去學習到有系統、有脈絡的知識和素養。比起中文,英文的資訊量更為龐大。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這麼一家書店可以提供選書的脈絡是很幸福的。

Green Apple Books
綠蘋果「Green Apple Books」坐落在一個有點熱鬧又不算太熱鬧的社區。給人的感覺是一家社區書店。看起來店面不大,但裡頭確實不小。裡面兼賣新書跟二手書,藏書不少,真要逛起來其實也挺花力氣的。應該會是個很適合尋寶的地方吧。稍微在物理類的書櫃找了一番,有許多愛因斯坦的傳記,但沒有《Subtle is the Lord》。其他也有許多好書,但暫時都不太想收藏。倒是挖到了一本精裝的《Fearful Symmetry》,算是小有收穫吧。說起來二手書的貨源來自周遭的市民,所以與這個地區的閱讀習性應該是息息相關,也反應著這個城市的文化素質吧。

這天沒有太多時間在這家逗留,還得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只能見好就收。總的來說,是會想要再次來尋寶的一家書店。希望下回有更多時間來探索。順帶一提,再隔個店面就是他的分店,專賣一些CD還是什麼的,沒時間就沒進去了。

Forest Books
森林書店「Forest Books」位於舊金山的 Japan Town。據說這兒有家紀伊國屋,不過非此行目的就沒去探看了。Forest Books 是一家專司哲學、宗教、禪、各國文化、藝術等類別的書籍。算是一家取向相當明確的書店。大概老闆覺得跟日本文化的某些面向相契合,所以把店開在這個地方吧。穿過一堆日本餐廳,來到這家一層樓、不大的店面。店家的招牌確實有日本的味道。這家店的風格是屬於小巧安靜的,放著某種應該是宗教音樂的歌曲。在裏面逛時,很自然地會放慢腳步、放輕動作。老實說,這家店的書大部份都是我不會買的類型,但確實是一家很特別的店。哪天如果要找這方面的書籍想來會是個好地方吧。

當天逛完書店剛好肚子餓,就跑到對面的拉麵店用餐。拉麵應該是還不錯,雖然印象不深,比較神奇的是結帳時還獲贈一盒 pocky。

William Stout Architectural Books
William Stout Architectural Books」跟城市之光一樣位於市區。實際上距離也相當近。不過店面比較偏離大路。從店名就可以看出絕對是一家專賣建築類書籍的店家。台北好像有這樣的店,但是我沒有去過。如果是日本東京神保町的話,「南洋堂」也是同樣的風格。這類型的書店就不會像城市之光那樣內部裝潢比較隨性,通常是整潔明亮、經過設內設計師打造的那種感覺。值得一提的是這邊居然能找到中文的《朗讀違章》。

某某建築師或某某主題一大本的建築集對我來說總是太沉重了。如果我有一個書房,那搜羅這類的書也可以算是一種樂趣。如果是一個從事設計類工作的應該就會需要這許多資料吧。現階段總提不起心力購買。現在比較有興趣的說辦還是有關建築繪畫的書籍。這家電有個區塊專門擺放這類的書籍,看著有點想買。有本《Why Architects Still Draw》不知已經在書店看過多少回了,不過考慮到行李太重還是作罷。

Booksmith」直譯是書匠。這店名讓我想起修書技藝「Relieur」以及過去看過的繪本《書的手藝人》。這家店給人的感覺也是屬於社區書店。跟城市之光一樣有著員工推薦的小卡。不同種類的書籍,牆上有相對應的可愛壁畫。也有不少感覺有趣的書籍。可惜沒有太多的時間細細品嘗。且待下回在好好探索一番吧。

光走了這一回還有好些書店沒有探索:「東風書店」、「Book Passage」、「The Green Arcade」、「Bolerium Books」、「Borderlands Books」、「Dog Eared Books」... 以及其他灣區書店。

逛書店有點像是一門統計學。逛多了就能理出一個脈絡來。例如這本書在各書店看多了,多少能意會到這本書或者暢銷、或者在這領域很重要。過去中文書店逛得多了,已經多少有點心得。這回一連逛了好些英文書店感覺自己稍稍有點成長。網路書店雖然方便,但這方面的學習卻是無法獲得的。希望這些書店能繼續長存。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為什麼用 Latex 寫作業?

為什麼用 Latex 寫作業?我認為有許多好的理由。

先說比較表面的。

1. 美觀
即使是我自認書寫還不錯,Latex 還是比較整齊、容易閱讀。更不要說某些人的書寫之糟糕。也不用費力去解讀 notation 之類的問題。改作業的助教、教授多半也比較開心。

2. 方便
電子檔的好處大家都很清楚吧。好攜帶、好整理。好好建檔的話、多年後要找都不是問題。當然如果助教接受電子檔還可以減少紙張浪費。像要分享給別人也較為簡便、可以遠距離分享。

再來說說比較內在的。

3. 釐清思路
當初用手寫作業時,大多只列出 equation,鮮少附上講解。其中可能的理由是加上文字敘述會太亂,或這計算完後懶得再補上說明。然而在用 Latex 時比較像是在寫文章。是在計算過後,重新整理一遍思考的過程。我會附上說明,解釋每一個項及其含意。最好的情況是再附上 motivation 以及起承。將來回頭看也更能快速明瞭。

4. 不能打馬虎眼
雖然跟前一個理由稍微有重複的地方,但我想分開來講。在重新整理一遍的過程,有時會發現有些地方似乎有些模糊不清,打成文檔的時候時常一目了然。如果是手寫大概就矇混過去了,這時就是個強迫自己仔細驗證的好機會。


總結有這許多好處,真覺得當初應該早點學習 Latex。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Interstellar》雜感

《Interstellar》無論如何都會是一部經典。勾起我好多過去接觸科幻作品的經驗啊。

首先先說《2001:太空漫遊》吧。這部電影實在太有名了,導演不可能沒看過。我猜想電影裡的某些元素大概有致敬的意味在。《2001:太空漫遊》可以說是硬科幻的代表作。Arthur Clarke 創作的許多嚴謹設定都重現在《Interstellar》。例如太空船旋轉產生人工重力、長途太空旅行的冷凍睡眠等等。順道一提,太空漫遊小說的第三部《2061》有個登陸哈雷彗星的情節,剛好跟最近歐洲太空總署登陸彗星的事蹟相呼應。比起許多好萊塢的科幻片,《Interstellar》很有一種樸實感。我不太清楚其他人如何評價,我個人是很喜歡。不過在心中一直拿來跟《2001》比較,一直覺得節奏還是快了一點。這來就是很搶戲的機器人TARS。在造型設計上簡單又特別,應該會成為經典之作。在太空旅行的角色上,又不得不讓人想起《2001》裡的超級電腦 HAL。這裡小小的覺得結尾超越時空的部份,小小的破壞了原本嚴謹的硬科幻風格。雖然我也想不到更好的收尾,但總覺得有些欠缺完美。不過話說回來,最後莫名其妙的部份倒是又跟《2001》如出一轍。

要說電影什麼元素是《2001》所沒有的,那大概就世界末日的氛圍吧。末日情節是科幻作品常見的元素,但是跟太空旅行作結合的就比較少見了。我讀過、看過的中,《火星三部曲》應該有擦些邊,另外大概就是《Spin》了。充滿末日氣息、以及太空主題。

電影裡在不同時間軸的影像傳輸著實讓我回憶起 Heinlein 的小說《4=71》,最後父女重逢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重現了小說的場景。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近日修課小感

這學期在上 D'Hoker 的 Statistical Mechanics II。D'Hoker 應該算是系上公認教得好的教授。場論、四大力學除了電動外,大概都教得得心應手。許多課都有整理得相當清晰的講義。
有興趣請見這個網站:
http://www.pa.ucla.edu/content/eric-dhoker-lecture-notes

說起來,對於一門學問有深刻了解,通常能成一家之言。正常而言,沒有一本課本能夠完全適合你,最好的情況就是重新歸納出自己的一套思路。所以理想的狀況就是整理成自己的講義、或者寫成一本書。就如同《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頭講的,真正的閱讀不是完全接受,而是能在閱讀中思考自己會如何組織這些內容。這大概也是為何許多教授喜歡用自己的講義。像 D'Hoker 這樣能在各個領域都能自成一格,希望有天也能如此。

從以前就有點這麼覺得了,最近更是深有體悟到,會在課堂上講歷史的老師通常是好老師。
當然這不表示不講歷史就是教得不好,不過能夠在課堂上帶出歷史,想來必須熟悉整個脈絡,境界總是再高一些。

最近課裡提到了 Kenneth Wilson。過去孤陋寡聞,不認識這位去年剛過逝的大師。Wilson 以重整化的工作在 1982 年獲得諾貝爾獎,而且是難得的單人獲獎。同時他也是用電腦處理粒子物理計算的先驅。能在兩個領域有重大貢獻,真不是簡單人物。Weinberg 曾說 Wilson 是物理學家中非常少數能夠改變我們思考物理的方式的一位。
原文如下:
“Ken Wilson was one of a very small number of physicists who changed the way we all think, not just about specific phenomena, but about a vast range of different phenomena,”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意外的鄉愁

生活在加州,亞洲的飲食什麼的從沒有少過。也從來沒有讓我徒然睹物思情什麼的。怎也想不到,在一個特殊的場景確泛起了這麼一絲鄉愁。

這天夜裡搭車回家。夜晚的路上,看不見什麼街景,有的只有前頭車輛的車尾燈以及對向的車頭燈、一樣標示方向的綠色指示排。忽然場景彷彿就好像在台灣一般。畢竟這幅景象,還真是在那兒都一樣。就這麼泛起了,鄉愁。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東京初探 - 東走西晃

東京比較是住宅區的地鐵站附近常有許多集合住宅。

根據經驗,一早從郊區往市區的地鐵人是最多的。

東京初探 - 國立西洋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正面。
國立西洋美術館」位於東京上野。將這兒列入行程的動機有兩個,其一是因為這兒有著很不錯的收藏,例如羅丹的《沉思者》、《地獄門》以及印象派諸如莫內的作品。另一個理由就是這作國立西洋美術館的設計者是建築大師柯比意。在這之前還未曾親眼見識過柯比意的作品。

搭車到上野站,隔壁就是「上野公園」。上野公園內除了國立西洋美術館之外,還有門口有隻大鯨魚的「國立科學博物館」和現正展出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堪稱一個博物館聚落。在東京三不五時就看到號稱「神品至寶」的這個故宮展覽,據說也是第一次故宮出借諸如翠玉白菜等國寶級收藏。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畢竟大老遠來東京卻去看故宮展實在有點蠢,我的目標可是遊客稀少的西洋美術館。

地獄門。
早先就看過照片,一眼就認出這個樸素的外觀。而羅丹知名的《沉思者》、《地獄門》就位於館前的廣場。雖然清華大學校園裡也有一座沉思者,但他擺放的方式實在不太利於觀賞,反倒館前這座高度剛好適合細細端詳。地獄門對我是完全新鮮的作品,擺在這兒雖然不是完全合適,但確實頗為壯觀。在後面的綠葉襯托下也是挺美的畫面。可惜這天太熱了,不是很想在太陽底下待上太長時間。趕緊去買票躲進陰涼的室內。

這就不得不說說,國立西洋美術館常設展的門票是 430 yen。以這張票預期可以看到的作品來說實在是很超值。再加上我去的那天是平常日,幾乎沒有什麼人,可以體驗到極為寧靜的觀賞環境。一進入展場最先是個小展區,展示著羅丹的雕塑作品。雖然最知名的幾個作品都擺在館的廣場了,但其中仍有一座讓我甚為欣賞的雕塑《Saint John the Baptist》。現場近距離下又極為靜謐的環境下,好幾次都有種他要動起來的錯覺。這個小小的展場挺昏暗的,科比意在這兒開了個斜面的天窗。隨然不是很明白他的設計,不過感覺挺好的。

美術館內部庭園一景。
在雕塑之後是畫作,大致是應該是順著年代。我對中世紀基督教題材的話不是特別有感覺,畢竟對聖經裡的故事太生疏,多半也是走馬看花。但在參觀的過程中偶爾可以窺見中間的庭園。具體我說不出什麼,但是是一個讓人覺得舒服的空間、感覺到一種協調。或許是時候來研究一下柯比意的建築理念和手法了。有一整個房間展出的都是莫內的作品。莫內一些早期的畫作或許富有時代意義,象徵西方繪畫的變革。但我還是更愛莫內晚期的作品,更具有風格也更成熟。館藏有晚年的《黃色鴛尾花》和《睡蓮》,我最喜歡的應該是這兩幅吧。

國立西洋美術館速寫。
最後在美術館館內商店買了張明信片,是柯比意為美術館做的速寫。最近熱愛手繪的風格勝過寫實的照片。最近看印象派的話也深有感觸。從前對於真的追前有種執著,覺得絕對寫實是一種境界。但近來開始意識到人類的感官其實是不寫實的。以高速攝影為例,我們能用極短的快門捕捉影像。某個角度來說他是一種真實的表現,但對人類來說其實不是寫實的影像。所以追求寫實有時只是種虛妄,反倒是印象派畫家可以說是反映了人們內心對於風景的某種真實。你可以從印像派的話裡感受溫度、感受炎熱、又或者感受迷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