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本的相遇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種必然。當你選擇了特定的路途、閱讀的路線,必會有明顯的路標指引其去處。又或者其存在在路上是如此顯眼奪目,使人想不看見也難。例如在武俠路上的金庸、在科幻路上的科學怪人、1984。
有許多書本在旅途中相識卻是一種機緣巧合。一個特定的偶然下的邂逅發現的神祕處所,那類似於旅行中漫遊閑散的發掘。確實那些必然的書本都有其一遊價值,但那些意料之外的發現,每每更叫人欣喜。還記得我是在圖書館的書車上信手翻了翻「清泉故事」、是在二手書店瀏覽讀到了「國宴與家宴」、是在課堂上認識了「星雲組曲」、在教授的書桌上瞄到了「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這些偶遇如果在當時差身而過,或許這輩子便沒機會相逢了。在路途上有這些偶然的插曲是一種隨機的美好,是一種自然有機生成的美。或許就像有些人所相信的,邂逅才是最美。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認識建築》&《如何看建築》
也難怪,建築包含了藝術的成份,當中有主觀的意識。在兼之其具有文化性,在不同的文明中個有其發展、風格。要統合這些知識談何容易,又怎能期待有一條簡明的脈絡可循呢。甚至將其簡化為西方建築史這個較小的架構都還有數不盡的繁複內容。我猜想,面對這門課,一種「點狀」的學習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先囫圇吞棗一番,想來不會有害處。
身為一名走馬看花的初學者,憑著一點運氣讓我尋著兩本(我覺得)不錯的入門書籍。
第一本是 Louis Hellman 的《認識建築》。實際上它的原文書名是《Architecture for Beginners》,講明了是本入門書。第一印象是封面很糟。不過稍微翻了一下覺得還不錯,整本書是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價格也便宜,就在二手書店把他帶回家了。從一些基礎概念,順著古埃及、希臘、羅馬的時間序,我多少有了一些粗淺認識。讓我有些驚喜的是作者字裡行間夾帶的諷刺味道。尤其是對工藝聯盟、現代主義有相當明顯的批判。到頭來,這本書雖然是漫畫,但比我預想的要深刻得多。我想等我對建築的了解再深一些,應該要在回頭重看一下這本書。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萊特與歐姬芙》
昨天我在圖書館瀏覽建築相關的書籍。在接觸一門學科時,我總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比較核心的書籍、一些入門概述、或者簡明的歷史敘述的書籍,藉此來大概了解這門學問。如此也是為之後的學習鋪路、建構閱讀的網絡。或許是在下的認識太淺,又或者建築這門學問沒有如科學領域理那樣明確的「典範(paradigm)」存在,這類的書籍不易尋得。(當然有一些看起來經典的重量級書本我還不太敢碰觸)面對這樣的處境,或許先試著大量閱讀各種相關書籍,慢慢將點連接起來、拼湊碎片也是不錯的策略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