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讀「深夜裡的圖書館」

原本是要借曼古埃爾的「閱讀地圖」,不料被借走了,轉而借了這本「深夜裡的圖書館」。整本書分成十五個章節,話題始終圍繞在個人書齋與圖書館。愛書之人誰不想打造一個自己的書齋呢?有此志向自然會受到作者談論的種種而吸引。不禁覺得怎麼有辦法對書的主題有這麼廣泛的認識,話題接連不斷、推陳出新。想必作者在書本的世界裡實是歷練豐富。

某些章節讀來讓人相當興致盎然,彷彿遇到了知音。敘述的種種都是一名藏書、愛書之人的共同記憶、意識。某些章節大大擴大了視野,在閱讀、識書的領域如同遇到了良師。然而,有些章節,對我引起的共鳴似乎欠缺了一點。想來使我年歲尚淺,在閱讀的路上打滾得不夠深。或許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可以多感受一點吧。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讀《路西法效應》

認識到這本書應該是在選修「社會心理學」的時候。在社會心理學的課程裡幾乎不可能不談論到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簡寫:SPE)以及其影響。而這門課開出的課外選讀自然不會錯過以 SPE 為主軸的《路西法效應》。這本書厚達600頁,讀起來也花了好些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有人對我疑問這本書是在寫什麼?我一般會要他們看沒有翻成中文的副標題: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好人如何變得邪惡。又或者更精確地講,本書探討的是情境力量如何凌駕於人的個體性而使人做出邪惡的行為。藉由瞭解到情境的巨大影響力,來除去過去對於邪惡行為的錯誤歸因(人們習慣將邪惡行為歸咎於個人的偏差性格,而忽略外在情境的影響)。

這本書前面幾乎一半的篇幅在回顧四十多年前的 SPE。藉由親身的經歷與實驗資料,以及經過許多年後的省思,作者仔細地描述了整個實驗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裡,隨著實驗不斷進行,各種惡意在監獄中蔓生出來。那種感受是直接而難受的,讓人不禁期望監獄實驗快些結束,快些終結這個折磨人的處境。讓我回憶起在觀看岩井俊二的電影「青春電幻物語」時所產生的強大不舒服感。對於人類的邪惡行為的厭惡是本能的,然而特殊的情境下卻使正常的大學生做出原本自己都厭惡的行為。

經過如此震憾人心的實驗,對實驗的參與者造成了痛苦。實驗的發起人也是本書作者 Zimbardo 博士開始了類似贖罪的作為,努力讓實驗發揮他最大的價值,積極探討實驗結果的意義並致力改善現今的監獄環境。裡面許多所談論的都可以與我在社會心理學課程中所學到的相應和。當中有一點提到:人在無法依循前例的「新環境」中,情境的力量最為顯著。這是過去學習過的內容,但忽然間我意識到過去在我身上就發生一個實在的案例。在我升高中時,從小鄉鎮來到都市。在國中以前我是不補習的,然而在高中卻幾乎不家思索地加入補習的行列,沒有仔細思考補習的功用與是否有其必要性。在尚未實際接觸高中課程就做此決定實是難以視作是理性的行為。現在回想起來,由於初踏入都市裡的明星高中,是甚為陌生的環境。也因次容易受到補習業者與同儕的搧動,認為不補習是危險的,而沒有仔細評估到其實未必需要補習也能應付高中課程。以後見之明,雖然在開始時可能比較跟不上,但在適應與調整自身學習步伐後,高中課程其實不需要額外的補習。甚至補習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例如缺乏自己組織學習的能力。

對於情境力量的影響以及機制有所認識後,比較能夠於預防受到情境的不良影響。(當然有時候是防不甚防)書中的最後一個章節有提及一些原則,有助於不要淪於情境下的邪惡。作者甚至在網站上發表了更詳盡討論如何抗拒有害影響的手冊,詳見:http://www.lucifereffect.com/ 

這時候讀這本書可以說是相當應景的。最近軍中才發生了洪仲丘事件。這是一起特殊案例,抑或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只因死了人被報出來。如果這類的事情在軍中是行之有年並且遍佈軍中,我們或許就該探討系統造就了什麼情境,致使這樣的悲劇發生。一直以來,我有時會思考有關軍中(比較輕微)的邪惡面。在軍中的階級劃分與權力確實可能營造出邪惡的環境力量,值得我們去重視。

這裡順便推薦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清華大學的開放課程:
國立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NTHU, OCW) - 社會心理學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百利舊書坊」初探

看到介紹得知這間「百利舊書坊」。雖然距離有點遠,還是去探了一探究竟。騎了好一段路總算抵達了。乍看之下似乎就是一間普通的舊書鋪子,如果已經習慣了茉莉那樣明亮潔淨的書店空間,要走進這樣的就書店想必會不太適應吧。門口附近堆積了許多雜物,使得那個不算大的入口更顯得狹小。要走進去時老闆娘就問我說想找什麼書,我回答想先隨意看看。雖然老闆娘是好意,但我還是比較喜歡以一種隱形的姿態恣意探索這個空間。

在來之前我就知道此處是號稱中部藏書量最大的舊書店,佔地兩百坪。然而這些在我剛看到書店外觀時都拋諸腦後了。但走進去後才驚覺,裡面的空間還真是不是普通地大!從外面看他的店鋪寬度就普通店舖的寬,但是裡頭卻是驚人地深。佔地兩百坪這個精確的面積數字卻是走進去後才有深切的體驗。在如此龐大的藏書空間裡,走到仍是堆滿書本。其規模比起地區性的圖書館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茫茫書海中,變迫不及待開始一場探索旅程。在一番遊歷後會發現店裡除了市面上常流通的一些常見書籍,還有許多比較少見的藏書。一些展覽出的本子、畫家的作品集等等。就是一般的書本也有橫跨長時間的軌跡,一些經典名著這兒可以找到好幾種版本。不時可以發現一些想還不太容易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冷門書籍。我在一個書櫃中看到大量的鬼故事書籍,這類不長銷的書本在出版洪流中在此地找的方寸安身立命。

就我個人而言,如此多的藏書中很大部份是滯銷書,也是我沒興趣去接觸的。但由於龐大的樣本數,這些藏書足以支撐任何一名嗜讀的旅人在此留連。處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難免會幻想長年閉關於此可以獲得何等的智慧。又或是類似幼時幻想,一名機械天才在堆滿廢棄器械的垃圾場所能達到的創意成就。也難怪金庸筆下飽覽經書以致超凡入聖的掃地僧人,能夠引起讀者那麼大的共鳴。然而,在溢滿的知識中也總是難免感到一種資訊的徬徨。

如果有心在一個小社區為孩童打造一個小小的讀書室,有這樣的一間舊書店應該能夠輕易地達到目的。之消有一位稍具素養的熱心人士稍微挑選一下,一個培養孩童閱讀的知識溫床簡單就能完成。(這裡只考慮藏書部份,沒有論及空間設置及制度規劃。)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再訪「午後書房」

再度拜訪「午後書房」。第一次拜訪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了,那回是一趟東海藝術街區舊書店的小小拜訪之旅。印象比較深的是當初對於一本「孫運璿傳」有些心動,然而不知道是因為價格或書況這類的因素沒有買下來。這本書雖然不是絕版,但在市面也不太常見。當時就覺得是一家氣氛不錯的二手書店。

之後好像在玩捉迷藏一下,忽然我找不到這家書店了。不過東海藝術街坊也就這麼一丁點大,還是被我給找著了。不知何時「午後」有了新的落腳處。比起之前似乎小了許多。現下已經是暑假,這帶最大的學生客群大多放假去了吧。加之今日也並非假日,我走進店門時之有我這麼一位客人。相較於「茉莉」,書本的書量確實是遠遠不及,不過舊書店的趣味也在於其游擊戰的性格,不以數量取勝。茉莉確實書多,有許多暢銷書幾進全新的流通,也有比較冷門的各式書籍,確實是尋寶的好處所。但由於這樣全方面的經營,稍微就會比較沒有個性一點。同時也充斥許多好幾冊庫存幾乎賣不出去的滯銷書。

相較而言,午後書房這類的二手書店就比較小巧。當中的書有好些是不太容易看見的。逛這樣的書店便能夠充實一點見聞。在店裡我感到興趣的有鍾芳玲的「書店風景」,店裡有兩種版本,新版是經過內容擴充,不只是單純改改設計。由於之後要去 LA,在書中找到兩家位於 LA 的有趣書店:「菩提樹書店」和「遺蹟書店」。其中遺蹟書店可說是美國珍本書界的老大哥,然而去在幾年前歇業。未能一窺其面貌甚是可惜。不過在歇業後,書店將其珍本書店營運所用大量的參考書目捐給了隸屬 UCLA 的 Clark Library,卻也是美事一樁。書房雖小,卻也沒法在短短的時間裡摸索透徹。這兒的藏書有其風格,卻也一時無法說得出所以然來,待我跟他相處再熟稔些吧。

冷清的小店不禁讓人有些擔心他的營運。從較大的店面換到較小的處所是由於租金的考量嗎?離開時天色已有些昏暗,「午後」將轉作「黃昏」了。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圖像中國建築史》

本著平衡所學的心讀了《林徽音與梁思成》,中和一下滿溢的西方建築資訊。自然而然連結到了梁思成的著作《圖像中國建築史》。其中的內容與傳記中梁思成的歷程相乎應,圍繞著《營造法式》、《工程做法則例》和其田野調查的經歷。如果懷抱著通曉《營造法式》這套大作的胸懷,這本書無疑會是極佳的導讀作。本人無此大志,對此書大抵上也只是走馬看花,學學皮毛。雖然對書中的案例講解、各時期風格只是匆匆看過,對其核心思想卻必須有所認識。從書的開頭就闡明,認識中國古代建築必須識得其「文法」。而中國傳統建築迴異於他者的就是存在「斗栱」這樣的巧妙結構。

在中國木建築裡,承載重量的角色由柱子來擔當,而斗栱就扮演將重量移轉到柱體的角色。在中國古代木建築裡是極具特色、兼具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美麗結構。不同於西方建築有承重牆的存在,中國古代木建築的牆面、開窗有極高的自由度,能夠調整比例適應各種氣候而普遍存在各地區。由柱子作為承重體與發明鋼筋混凝土以降的現代建築在結構上是很類似的。以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古代木建築比起西方建築更為「高科技」。所以,有心觀看中國傳統建築的人,應把注意力放在斗栱這個美妙設計,才能理解其中之奧妙。

閱讀者的思想碎片-鍵結

直觀而言,讀得愈多遺忘的也愈多。以勒沙特列原理來說也支持這樣的論點。實際情況卻不然。就以我最近讀的「林徽音與梁思成」和「圖像中國建築史」為例,兩者彼此相依、互相連結,我能夠對梁思成的建築理論以及時代背景更加了解、也能夠對應其研究歷程及生平。有了這層關係,兩本書的內容都更加不易遺忘。

以此觀之,將資訊視作適用勒沙特列原理的流動性分子似乎不恰當。將其類比作彼此具有交互作用的分子團應該較為合適。

當然,不是每個分子間都能產生相互吸引的鍵結,書本亦然。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閱讀者的思想碎片-邂逅

有些書本的相遇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種必然。當你選擇了特定的路途、閱讀的路線,必會有明顯的路標指引其去處。又或者其存在在路上是如此顯眼奪目,使人想不看見也難。例如在武俠路上的金庸、在科幻路上的科學怪人、1984。

有許多書本在旅途中相識卻是一種機緣巧合。一個特定的偶然下的邂逅發現的神祕處所,那類似於旅行中漫遊閑散的發掘。確實那些必然的書本都有其一遊價值,但那些意料之外的發現,每每更叫人欣喜。還記得我是在圖書館的書車上信手翻了翻「清泉故事」、是在二手書店瀏覽讀到了「國宴與家宴」、是在課堂上認識了「星雲組曲」、在教授的書桌上瞄到了「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這些偶遇如果在當時差身而過,或許這輩子便沒機會相逢了。在路途上有這些偶然的插曲是一種隨機的美好,是一種自然有機生成的美。或許就像有些人所相信的,邂逅才是最美。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查令十字路84號》

根據我個人書單裡的記載,《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小書是我在2010年2月27日看完的。當時就甚為喜愛。今天總算看了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再次感覺到一種愛書人彼此交流的美好。十分嚮往在那個年代裡,一位舊書店的店員是如此具有素養、通曉書本的知識。能夠有一位明白自己品味的書本經理人,是何其幸運啊。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認識建築》&《如何看建築》

近來在找一些建築相關的書來讀。或許是過去學習物理的習慣使然,我總是希望能夠找到很好的概括性材料、一個一以貫之的架構。希望先認清了主要的理論架構,在加以擴充豐富各式內容,冀望一種「線性」的學習。或許是見識太淺薄、抑或是建築這門學問與科學本質上的不同,期望以一本書明確、扼要地瞭解建築似乎是過高的期望。

也難怪,建築包含了藝術的成份,當中有主觀的意識。在兼之其具有文化性,在不同的文明中個有其發展、風格。要統合這些知識談何容易,又怎能期待有一條簡明的脈絡可循呢。甚至將其簡化為西方建築史這個較小的架構都還有數不盡的繁複內容。我猜想,面對這門課,一種「點狀」的學習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先囫圇吞棗一番,想來不會有害處。

身為一名走馬看花的初學者,憑著一點運氣讓我尋著兩本(我覺得)不錯的入門書籍。

第一本是 Louis Hellman 的《認識建築》。實際上它的原文書名是《Architecture for Beginners》,講明了是本入門書。第一印象是封面很糟。不過稍微翻了一下覺得還不錯,整本書是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價格也便宜,就在二手書店把他帶回家了。從一些基礎概念,順著古埃及、希臘、羅馬的時間序,我多少有了一些粗淺認識。讓我有些驚喜的是作者字裡行間夾帶的諷刺味道。尤其是對工藝聯盟、現代主義有相當明顯的批判。到頭來,這本書雖然是漫畫,但比我預想的要深刻得多。我想等我對建築的了解再深一些,應該要在回頭重看一下這本書。

另一本是 Bruno Zevi 的《如何看建築》,原文書名是《Architecture as Space: How to Look at Architecure》。書名翻譯沒錯,但是卻只取副標,把作者最核心的「空間」概念從書名中拿掉了,簡直是喧賓奪主。真說起來,這本書似乎不能稱作入門書籍,至少作者沒有以此為目標。然而,難得看到一本書有一個核心的理論、概念,以之為軸、貫串全書。本著個人喜好,變把它拿來當作學習建築的通識課程。從開頭坐著便言明「空間」是解讀建築主角。隨著時代,不同風格有著不同的空間概念。也說明以空間的角度觀看建築,可以兼容各種諸如政治、文化、美學的觀點。但這本書對我到底是深了一點,未來等見識長了一點,還得在好好讀過才是。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萊特與歐姬芙》

在台灣貧瘠的出版環境中,我以為我已經看完所有與萊特直接相關的書了。想不到昨天在圖書館尋著了這本《萊特與歐姬芙》。老實說我對歐姬芙沒有太大的興趣,看這本書就是為了萊特。不過有趣的是,看完的收穫較大部份是在認識歐姬芙這位美國畫家,對萊特的瞭解並沒有增長多少。畢竟這本書只是概略論及一些作品和風格哲學,由於提到的作品都已經太出名而為我所知了,能學到的並不多,不過多少還是有點獲得。

昨天我在圖書館瀏覽建築相關的書籍。在接觸一門學科時,我總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比較核心的書籍、一些入門概述、或者簡明的歷史敘述的書籍,藉此來大概了解這門學問。如此也是為之後的學習鋪路、建構閱讀的網絡。或許是在下的認識太淺,又或者建築這門學問沒有如科學領域理那樣明確的「典範(paradigm)」存在,這類的書籍不易尋得。(當然有一些看起來經典的重量級書本我還不太敢碰觸)面對這樣的處境,或許先試著大量閱讀各種相關書籍,慢慢將點連接起來、拼湊碎片也是不錯的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