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圖像中國建築史》

本著平衡所學的心讀了《林徽音與梁思成》,中和一下滿溢的西方建築資訊。自然而然連結到了梁思成的著作《圖像中國建築史》。其中的內容與傳記中梁思成的歷程相乎應,圍繞著《營造法式》、《工程做法則例》和其田野調查的經歷。如果懷抱著通曉《營造法式》這套大作的胸懷,這本書無疑會是極佳的導讀作。本人無此大志,對此書大抵上也只是走馬看花,學學皮毛。雖然對書中的案例講解、各時期風格只是匆匆看過,對其核心思想卻必須有所認識。從書的開頭就闡明,認識中國古代建築必須識得其「文法」。而中國傳統建築迴異於他者的就是存在「斗栱」這樣的巧妙結構。

在中國木建築裡,承載重量的角色由柱子來擔當,而斗栱就扮演將重量移轉到柱體的角色。在中國古代木建築裡是極具特色、兼具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美麗結構。不同於西方建築有承重牆的存在,中國古代木建築的牆面、開窗有極高的自由度,能夠調整比例適應各種氣候而普遍存在各地區。由柱子作為承重體與發明鋼筋混凝土以降的現代建築在結構上是很類似的。以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古代木建築比起西方建築更為「高科技」。所以,有心觀看中國傳統建築的人,應把注意力放在斗栱這個美妙設計,才能理解其中之奧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