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Still Life》:那年代的伊朗

同樣是在 Billy Wilder Theater 的伊朗影展,今天放映的是《Still Life》、或者稱為《Tabiate bijan》。如果上 wiki 查名為《Still Life》的電影可以找到一大堆,甚至包括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這部片曾在柏林影展獲得銀熊獎。這系列的伊朗影展其實都是2014年的新作品,僅有這麼一部《Still Life》是1974年的老電影。作為僅有的一部老作品,說明其應該有著特殊的地位吧。根據開場的介紹在伊朗影史上似乎確實佔有一席之地。其導演 Sohrab Shahid-Saless 是伊朗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由於 Farhang Foundation 的幫助才得以在此登上螢幕。說起來世界上各國都有許多傑出的作品,但除了好萊塢的鉅作,其他在世界上並不容易為人所知。能偶然觀上這部電影真是太好了。

電影播放時附帶的是法語字幕,英文字幕還要另外投影上去。好像是主辦單位另外準備的。不過事實上,整部電影對白相當少,甚至沒有字幕都不會有太大影響。不清楚原本片名波斯文《Tabiate bijan》的意思,但英文片明《Still Life》某種程度上點出了電影的基調。主角這位老人三十多年來為鐵路公司工作,工作內容僅僅就是火車經過時降下柵欄。大兩的片段就是老人的工作、往返於家與工作地點、抽煙、喝茶、吃飯、織布。說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內容,然而我覺得好像將整個時代的生活記憶濃縮在電影裡。侯孝賢也很喜歡拍吃飯。確實吃飯包含著太多文化了。從電影我知道他們喝茶會將茶倒在碟子裡喝、會配著方糖、吃飯是一鍋東西配著餅、許許多多...。

許許多多畫面的架構與色彩,獨立出來都是一幅美麗繪景。或許只是很殘破的鄉村、荒郊的鐵路、破爛的房子、空蕩簡陋的住所,卻都呈現出一種生命力。映後這部片的攝影師參與了座談,透過翻譯接受訪問。他提到這是一部很「誠實」的電影。導演將自己的父親投影在主角上,在電影的段落甚至投注了真實的忿怒。片中曾提及時間是1960年,可以理解為這就是伊朗那個年代鄉村裡的景象。透過這部片,得以一窺其真實面貌。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Red Rose》:伊朗綠色革命的餘波


正值一系列的 Iranian Cinema 在 Billy Wilder Theater 展出。當初看阿巴斯的電影至今印象深刻,找了機會隨機挑了這部《Red Rose》。今天原本還想說似乎早到了一點,沒想到裡頭幾乎已經坐滿了人。索性跑到前頭選了第一排的座位。比起偏左偏右,寧可抬頭辛苦一點。看這會場滿滿的人,似乎幾乎都是伊朗人。雖然不是完全肯定,但大家都是中東面孔,操著我不懂的語言。

今天電影播放後會有電影導演 Sepideh Farsi 的座談。再次要對我自己的刻版印象道歉,原來這是一位女性導演。而這部《Red Rose》是一部以「伊朗綠色革命」為背景的作品。故事並不遙遠,就在2009年,一場要求選舉公正、改革的抗爭。台灣媒體對於國際新聞的著墨實在太少了,在這樣缺乏資訊下彷彿世界現狀是靜止的,第一世界彷彿永遠和平、其他國家也彷彿永遠不變。殊不知世界個處都在變化、地球正飛快轉動。對於伊朗的歷史、政治很是陌生。依稀記得《茉莉人生》中轉向伊斯蘭治國的壓抑社會、電影《Argo》英、美留下的爛攤子。從來都不知曉就在若干年前,發生了這麼一場為了自由、民主的運動。

雖然就結果而言,「綠色革命」的訴求是失敗的。至今伊朗政府仍然控制資訊、媒體。但事情永遠不會就這麼過了,總會留下些什麼,悄悄地影響著人們。這部電影也是其一吧。

而這部作品想當然爾是無法在伊朗進行拍攝,導演本人主要的活動是在法國、電影的拍攝則是在希臘。電影中許多的影像模糊片段,我起先以為是拍攝手法,之後才知道是他們在事件發生時從 youtube 上下載的真實影片。映後的座談裡導演也提到,他了解在拍了這麼一部片後,他是無法回到伊朗的。但是作為一個在海外有能力發聲的伊朗人,這是他的選擇。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風櫃來的人》、《在那河畔青草青》

《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與朱天文合作首次執導的電影,也是繼《孩子的大玩偶》後,侯導繼續發展他個人風格的第二支片。風櫃是澎湖的地名,以劇情來說跟《戀戀風塵》可以說是異曲同工。都是年輕人來到大城市闖蕩、茫然、生存的故事。差別只在於來自澎湖的漁村、抑或是猴硐的礦坑。侯導也曾在他第二部片《風兒踢踏踩》中於澎湖取景。我沒去過澎湖,但我猜想現在的澎湖與電影裡差別已經很大了。漁村打架鬧市的少年想來可能是侯導自身的某些投影吧。在漁村待不住來到了侯導的家鄉高雄,嘗試在當時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工廠工作。出於對侯孝賢寫實風格的信任,猜想我爸年輕時所看到大概就是這樣的景象吧。

在《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中印象是採訪賈樟柯的段落,曾提到他看侯孝賢的電影,隨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與他個人的經驗有著驚人的類似。電影所刻畫的年代記憶,十幾、二十年後在大陸的土地上重現,經歷同樣的社會發展、轉型。當時《台灣新電影》播放的片段就是這部《風櫃來的人》。

《在那河畔青草青》是侯導的第三部電影,是發生寫實「相變」前最後一部。不太意外的又是鍾震濤主演,是與香港合作出品的。不過比起之前兩部,更多地描繪了鄉村景色,呈現了一個我沒見過、還沒商業化的內灣。同樣作為台鐵的支線,帶出了於《戀戀風塵》略為相似一點意象。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10+10》:那年沒看成的台灣大雜匯


《10+10》是一部我當初就想看的電影,或者說二十部想看的電影。還記得當時新竹沒上映,台中上映期超短,就此扼腕。老實說,二十部這麼看下來,一時要回想還真不容易。就先找來電影清單:

王   童:《謝神》                    張作驥:《1949穿越黑暗的火光》
吳念真:《有家小店叫永久》      鄭有傑:《潛規則》
魏德聖:《登場》                    何蔚庭:《100》
鄭文堂:《老人與我》              侯季然:《小夜曲》
沈可尚:《到站停車》              戴立忍:《KEY》
王小棣:《釋放》                    鍾孟宏:《迴音》
陳玉勳:《海馬洗頭》              楊雅喆:《唱歌男孩》
張艾嘉:《諸神的黃昏》            蕭雅全:《有一好沒二好》
朱延平:《無國籍公民》            陳駿霖:《256巷14號5樓之1》  
陳國富:《初登場》                  侯孝賢:《黃金之弦》

雖然自認台灣電影看得不少,但是二十位導演中有些不太熟悉甚至沒聽過。我常喜歡看這樣的短片,有一種在看金穗獎影展的感覺。有些像是學生的作品,很短、沒辦法傳達帶多的資訊,要說故事的話有很多侷限性,但有時卻也沒有包袱、能夠具有實驗性。比其長兵刃少了一點破壞性,但具有短兵的輕巧與靈活。

王童的《謝神》是我最有印象的幾部。一來或許是因為是開頭的第一部,不過一方面也是因為這部片在輕鬆中傳達出很棒的「台灣特有」。有山、有信仰、有迷信、有生活,而且融合的很好。一直以來只看過看過吳念真編劇、或客串演出的作品,卻沒看過其執導的電影。看過《這些人,那些事》後一直想看他的《多桑》,至今無緣。先看看這部《有家小店叫永久》也算聊表安慰。很親切的台灣風情,透出一點時代下的小小無奈。魏德聖的《登場》其實比較像紀錄片。習慣金穗獎的風格,紀錄片我是非常歡迎,但是觀影現場可能有些人不俱備《賽德克巴萊》的背景知識,看得不太明白。

我沒看過鄭文堂的電影,但《老人與我》是其中我喜歡的一部,氛圍、畫面很吸引人,有機會想看他的其他作品。沈可尚應該是年輕導演,查了一下似乎比較多在拍紀錄片,《到站停車》算是小品吧。《釋放》...不知該說什麼。陳玉勳聽過《熱帶魚》,但是沒看過。《海馬洗頭》裡出現了柯一正父子檔。張艾嘉《諸神的黃昏》還蠻沈重的,諸神黃昏這個字眼還讓我幻想了一下尼貝龍根的指環那樣的情節。雖然朱延平也是有比較嚴肅的電影,但《新烏龍院》的形象太深入了。《無國籍公民》是一部著重社會議題的電影,與背景音樂《亞細亞的孤兒》相配和。也讓我想要試著去看看朱導例如《異域》這些電影。

陳國富《初登場》... 沒什麼感想。張作驥《1949穿越黑暗的火光》用金門的今昔對照描繪古寧頭戰役。其實過去沒什麼看過內戰的題材,看到身著幾乎一樣的軍服兩軍的交鋒,感覺是奇妙的。也充份展現戰爭殘酷的一面。鄭有傑看《我的拼湊家庭》時就有印象了。《潛規則》有點倉促感,但題材很有趣。何蔚庭《100》是個簡單的故事,簡單到很容易被忘記。曾經看過他的《台北星期天》,有趣又帶點奇幻的風格。《小夜曲》就是綠島小夜曲... 沒什麼感想。

戴立忍的《KEY》由桂綸鎂演出,蠻具有張力、不過讓人摸不著頭緒。雖然讓人一頭霧水,我個人是挺喜歡的。鍾孟宏的電影如《第四張畫》也是一直想看都沒緣份。《迴音》蠻具破壞力的,而且有戴立忍、高截、和陸亦靜的強大陣容。楊雅喆回家一查才發現原來就是《囧男孩》、《女朋友。男朋友》的導演。《唱歌男孩》或許刻畫了十、二十年前學生時代的壓抑吧。《有一好沒二好》... 沒什感想。《256巷14號5樓之1》是我唯一之前就看過的一部,在陳駿霖的某場座談會裡。這個美國出生的台灣導演確實掌握了一些有趣的台灣元素。

侯孝賢的《黃金之弦》裡頭出現的日式建築,幾乎可以確定是《冬冬的假期》裡的外公家。連孩子玩樂的一幕都極為相似。不過長度太短了,似乎無法像長片一樣渲染出時代感。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冰毒》:一個太過遙遠的緬甸

就在我看著侯孝賢影展,沉浸在台灣電影舊日榮光的此時,一部《冰毒》打醒了我,提醒我年輕的台灣導演也正在綻放光芒。也讓我認識到這位台灣電影借的新銳導演趙德胤,來自緬甸的華人,家族在國共內戰時逃離到緬甸。雖然某個角度來說,《冰毒》似乎不算是台灣電影。故事背景在緬甸,故事主軸是緬甸華人。雖然導演、男主角都是在台灣居住許久的華僑,但這部片離台灣一般人的生活體驗及為遙遠。無論如何,台灣能夠為這部電影提供養份、促其成型,我覺得是可以感到驕傲的。就像台灣的環境給予了蔡明亮發揮的機會,能夠提供舞台讓《冰毒》這部片誕生,是否是一部台灣電影似乎也不是挺重要。

即使與東南亞這麼近,但是總是感到很陌生。對於緬甸更是只知道翁山蘇姬、看過《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從這部電影中,才了解到在緬甸的鄉村地方是和此毒品氾濫、並且缺乏希望。跟台灣新電影的手法有點相像,運用長鏡頭展現偏遠鄉村的一種無奈、辛苦生存、沒有未來僅求生存的人生。雖然與自身經驗太過遙遠、沒有什麼共鳴,但傳達出的感覺相當強烈。這類型展現生活,沒有非常明確故事線的劇情,如何完結似乎是個課題。這部片在最後使用具有衝擊的一幕,給予了一個似乎未完的終結。這樣的人生仍會繼續。

看過電影之後才知曉這部片團隊不到十個人、拍攝總計才十天、成本僅約三萬美金。當然拍片沒有得到緬甸官方許可,只能偷偷來。如此困苦的環境下,克難生成這部電影。演員也多是當地居民,演出的幾乎就是生活。這點與侯孝賢到電影倒是有些契合。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戲夢人生》與其他

前些天看了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描述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早年的人生故事。在《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中,李天祿真得很寫實演譯出一個「阿公」的角色。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碎碎念的老人形象。其實這是一部不好理解的片,這兒我說的理解並不是說理解電影的寓意、或是體會導演的安排。很單純是指不容易知道裡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這部片就是把觀眾擺在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靜靜地觀看一切的發生。雖然偶爾有李天祿本人的旁白,但大多不對劇情有太多的解釋。一般的電影時常怕你看不懂,必須稍微改寫、巧妙的加入說明。壞人就要長得像壞人,免得你不知道他是壞人。情節太過複雜就安插解說型角色。但這部電影不會做這樣的安排,就要你在一旁自己去理解故事。真的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了事件,你必須自己嘗試去理解發生何事。不具備一點背景知識很容易就迷失了。一方面人物幾乎沒有特寫,有時甚至認不出誰是誰。所以故事很真實,但卻不會太入戲。彷彿一個位於當場的隱形人,冷眼看著一切。

由於我是看英語字幕,通常讀字幕翻譯總是少了一份感覺,所以我儘量不看。但有時閩南語不是太熟稔,老實說聽得有些辛苦。

有時候要傳達一份感覺,就是需要一段時間。一個長鏡頭慢慢帶出氛圍。就像一段音樂,加速播放就失真了。

最近也看了侯孝賢的兩部極早期作品感到相當驚訝。沒想到風格差距會這麼大。兩部是連著看的,看第一部時有鼓要掉頭走人的衝動。雖然開場作介紹時有提過,這是「侯孝賢」還沒成為「侯孝賢」時的作品。然而我還真沒想到侯孝賢的處女作《就是溜溜的她》會是這麼一部「瓊瑤」、這麼一部我幻想中的「三廳電影」。真好奇侯導回過頭來看這部片會是什麼感想。或許那年代一般的片子就是這種風格吧,頭一回擔當導演大概也不能太偏離主流。從這樣的主流跳脫到《孩子的大玩偶》濃重的寫實風格,還真是巨大的轉變呢。耐著性子看完第一部,大概已經無所期待,第二部《風兒踢踏踩》的感覺沒這麼糟,雖然底子還是「瓊瑤」的調調,卻隱隱約約有點「侯孝賢」透出來。開頭在澎湖拍廣告片講究真實的情節,不知是否多少帶有侯導拍電影的投射?而女主角喜歡拍人物樣貌的喜好,是否反映侯導本人對於寫實的喜愛?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童年往事》

昨天才看完吳念真的故事,今天就輪到侯孝賢自個兒的故事了。這部《童年往事》就如同字面上,是侯導本人的舊時回憶。今天開場介紹時,研究台灣電影的 Robert Chi 提到寫實主義電影時常會從自身的經驗出發。這解釋了為何會有這些類自傳的電影。畢竟要刻畫出寫實的一面,從自身的經驗是最容易著手的。除了《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王童的《紅柿子》也能算上這一類吧。

說起來,侯導算是跟我同個源頭,外省客家人,來自廣東梅縣。不像《戀戀風塵》沒有點明是自己的故事,《童年往事》開頭侯導就用旁白開始敘述父親的故事。本人是個不及格的客家人,客家話就只會來來去去那一兩句,但畢竟聽客家話的機會總是比常人多一些,電影裡個客語有種親近的感覺。

就第一印象,吳念真就是個文人,侯孝賢的面相就比較帶點流氓樣。沒想到侯導還真是打小就是個屁孩,那個年代能考上高中應該是成績不差,可是念高中時也不務正業。當吳念真一邊工作一邊念補校時,侯導老是在街頭打架鬧事。連著兩天看兩部電影,有一種很有趣的落差。怎麼說也是半個世紀以前的的年代了。那個台灣既熟悉又陌生。如果是父母親那一輩來看,會有更多感觸吧。

《戀戀風塵》:這些人,那些事

最近學校與臺灣書院合作辦了侯孝賢影展。這讓我感覺到臺灣書院有在認真做事了。有時想到身處異地,反而有機會看的這麼難得、完整的影展還挺奇妙的。今天是第一場《戀戀風塵》+《兒子的大玩偶》。說到侯孝賢,眾所周知是國際名導,台灣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第一人。但其實過去我也只看過《兒子的大玩偶》和《悲情城市》。對這部《戀戀風塵》的最初印象是去猴硐時看到的一張,依稀記得是有關尋人的海報。現在回頭找資料,猜想是電影二十五週年時有關尋找女主角的這回事兒。故事的背景平溪線一帶一直是我懷有美好想像的地方,這回影展要說期待已久的大概就是這部《戀戀風塵》了。

由於讀過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看《戀戀風塵》時感覺好像在看吳念真的自傳。一開始只是感覺稍有雷同,看到後來根本就確定幾乎是吳念真自己的投影。連主角的名字都跟吳念真的本名都有點像,更不要提那段收養子第一個孩子跟義父姓的橋段了。

雖然已經認知到這是吳念真的故事,對於欣賞電影卻沒有造成負面影響。反倒是讓我能更好的理解一些故事背景。這是個不太複雜的故事,沒有什麼出人預料的情節發展。但是導演就是願意花時間慢慢敘述這個故事。許多的部份就只是在傳達這樣的一個時空、營造一個這樣的世界。每一個畫面都仔細鉤勒出那個年代裡的氛圍。一個長鏡頭就這樣徐徐帶出當時人們的真實互動。這得在某個座談中,某導演回憶到他在侯孝賢底下工作時,拍一場下雨的戲,侯導不是要人做人工雨,而是真等到下雨才開拍。有些畫面你可以看到這種執著,是一種簡單的美。讓人感覺你可就一直看著這畫面,心情很沉靜。長鏡頭也不至於像蔡明亮這麼極端,一般人應該比較能接受吧。

不得不說,女主角也是這部片成功的因素之一。真要說女主角不是太漂亮,但真要換個人演只怕也找不出更合適的了。片中人們不會有要求張力的演出,表現的就僅僅只是生活。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The Strangest Man》: 保羅·狄拉克的隱藏人生

《The Strangest Man》
《The Strangest Man: The Hidden Life of Paul Dirac, Mystic of the Atom》是2009年出版,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的傳記。傳記標題是來自尼爾斯·波耳的評論。波耳曾對他的同事說過,在所有造訪他研究所的人中,狄拉克是「最奇怪的一位」(The Strangest Man)。作者也就把這麼一個來自老波耳的評價作為書的標題。對於這位物理學家中的異類,這書名似乎也恰如其份。如果說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家中的「哲學家」,那麼狄拉克可以是物理學家中的「數學家」或是理論學家中的理論學家(the theoretician's theoretician)。雖然是這麼一位獨一無二的傑出物理學家,但就一般人而言是相當沒有名氣的一位。同是量子力學的理論先驅,其名氣沒有海森堡薛丁格來得響亮。身為英國物理學界繼牛頓、馬克斯威之後最重要的理論學家,反倒是他的後輩史蒂芬·霍金還要更為人所知。傳記作者 Graham Famelo 就在書中提到,當他前往狄拉克的家鄉布里斯托的圖書館要找有關資料時,圖書館員還問他狄拉克是誰?

狄拉克的父親是來自瑞士的法文老師,母親曾是布里斯托圖書館館員。在不能說是太快樂的童年裡時常被父親逼迫只能講法語。所以狄拉克乾脆不說話,他也時常將自己沈默寡言的習性歸咎於父親。他在學習上一直維持很好的成績。最早在家鄉布里斯托學習的是工程,但已經開始在圖書館接觸物理、數學,並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產生興趣。十九歲那年在取得工程學位之前就通過了劍橋大學的入學測驗。雖然獲得一筆一年70英鎊的獎學金,但不足以支付開銷。兩年前剛歸化為英國籍的身份,使他無法取得其他的獎學金。只能打消到劍橋求學的念頭。

即使有最好的成績,狄拉克畢業後在當時的環境下仍找不到工作。然而成績優異的他獲得了在布里斯托大學免費就讀數學的機會。 兩年之後他取得學位,再次挑戰前往劍橋。這回額外獲得了一筆140英鎊的獎學金,狄拉克終於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開始他的物理生涯。起初他是希望研究廣義相對論,然而他的導師卻是研究量子理論的拉爾夫·福勒。這或許對狄拉克與物理學界來說都是運氣,量子物理的發展正需要他。正如他後來對他的女兒說過的:「我在對的時間裡出現在對的地方。(I was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當然狄拉克也並非一開始就寫出震驚世界的論文。

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Feynman diagrams on Latex: feynmp-auto


Gluons interactions
一直以來都有打算用 Latex 來作畫費曼圖的工作。最近實驗了一下別人寫好的套件 feynmf / feynmp,發現其實沒有很好用。有些設定上的問題,另外想要加 label 還要用 terminal 用指令執行 mf xxx

在同學的推薦下使用力進化版的套件:feynmp-auto

比起之前的 feynmf 想順利使用還要加上一長串不明所以的指令:
----------------------------------------------------------------------

\usepackage[final]{feynmp}
\DeclareGraphicsRule{*}{mps}{*}{}
\makeatletter
\def\endfmffile{%
    \fmfcmd{\p@rcent\space the end.^^J%
        end.^^J%                                                         
        endinput;}%                                                     
    \if@fmfio                                                               
        \immediate\closeout\@outfmf
    \fi
    \ifnum\pdfshellescape=\@ne
        \immediate\write18{mpost \thefmffile}%
    \fi}

\makeatother

----------------------------------------------------------------------

feynmp-auto 全部只要一行:

usepackage{feynmp-auto}

也不用自己開終端機,只要 compile 兩遍就行了。方便即時修正畫出來的費曼圖。
以下是一些教學文件和範例:
Drawing Feynman Diagrams with LATEX and METAFONT∗
feynMP / feynMF Ex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