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篇文章在討論新的普立茲克獎的可能人選,在當中看到這位 Francis Kere。這個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殊榮的過去獲得者似乎沒見過非裔的獲得者,所以這位黑人建築師反到吸引了我的注意。
TED 可以找到他的演講 How to build with clay ... and community,裡面講到他回到家鄉布吉那法索與當地住民一起蓋房子的故事。他巧妙地運用在地素材並與當地社區合作,打造出適合當地環境的建築。或許正因為是當地自產的建材,成品與地景非常協調。如果用萊特有機建築的概念來說,就好比「從地上長出來」的房子,絲毫不顯突兀。也讓我再次體會到建築的人性、社會關懷面。
如果此生不走物理這條路,最想做的大概是建築師。比起物理這個不帶人味的學科,建築可以算是一種結合理性與感性、技術與人文的學科。在物理路上四十歲時常就被認為是過了巔峰,然而建築卻似乎是能夠在數十年的積累下,愈陳愈香,成就為一代宗師。確實當初會受到建築的吸引,多少是看了設計搶眼的作品。但再讀了一點書之後才了解到建築有更多的需求、文化等方面的考量,不是單純像藝術品、滿足創作慾望的產物。過去多少對創作宏偉、新穎的建築感到憧憬,但現在我更想鑽研建築的機能性、以及與社會積極互動的可能性。
其實物理其實有點像這樣,物理學家其實不是依據自己的美感喜好來建構模型,而是以現象上的需求來構築理論,所謂物理的美不是強求而是自然生成的。建築也不只是表達一種風格,時常是環境、空間、機能交織之下的產物,型式是在解決一個個的問題中自然形成。
最近才看到謝英俊名列綠社盟不分區立委。他所做的也是提供一套架構,讓當地居民能以自己的勞動力、可取得的素材、與自然環境相處的經驗,來建構出屬於當地的建築。比起許多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還來得更賞心悅目得多。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交換群 S_5 的表示
交換群 S3、S4 的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 分別可以用正三角形、正四面體來表示。
雖然要寫下 S4 變換的 3 x 3 的矩陣是不容易,但是要做也不是不行。
S5 就很很複雜了。有四維的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 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但是畫不出來。
猜想所有的 representation 是
5! = 120 = 2 x 1^2 + 2^2 + 2 x 3^3 + 4 x 4^2
後來某人對我開示,其實四維的圖像也是可以想像出來的。
先從 S2 是兩個點取中點然後畫線畫出正三角形 (S3)
從三角形重心拉出第三維可以畫出正四面體 (S4)
理論上,從正四面體的中心拉出第四維可以畫出四維空間下某種五個頂點的高維體 (S5)
是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證明它是 irreducible。
雖然要寫下 S4 變換的 3 x 3 的矩陣是不容易,但是要做也不是不行。
S5 就很很複雜了。有四維的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 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但是畫不出來。
猜想所有的 representation 是
5! = 120 = 2 x 1^2 + 2^2 + 2 x 3^3 + 4 x 4^2
後來某人對我開示,其實四維的圖像也是可以想像出來的。
先從 S2 是兩個點取中點然後畫線畫出正三角形 (S3)
從三角形重心拉出第三維可以畫出正四面體 (S4)
理論上,從正四面體的中心拉出第四維可以畫出四維空間下某種五個頂點的高維體 (S5)
是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證明它是 irreducible。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陽陽》
最近看了《陽陽》,算是第一部看過鄭有傑導演的劇情長片。之前只看過《10+10》裡的短片《潛規則》,以及公視的迷你影集《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發現鄭有傑似乎也有自己愛用的演員班底。希望有天可以看到今年上映的《太陽的孩子》。
某個角度而言,鄭有傑和戴立忍頗有雷同之處,雖然戴立忍明顯比較帥。兩位同時都是導演也是演員,而且我猜測他們可以當導演還比較容易過活。兩位同樣關心社會議題,這也反映在兩人的作品裡。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就屬於這一類。《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部非常青春的片子,其實整個基調都超沉重,配樂《Life's struggle》確實很適合其氛圍,尤其是最後一集。
《陽陽》我覺得是部蠻值得一看的電影,裡面很愛給演員臉部的特寫鏡頭。不過如果真要介紹也不知要從和介紹起,有興趣自己去看吧。查了一下發現票房很差,真要說也不算是太過沉悶、藝術取向的電影,猜想可能是宣傳不夠吧。幸好《太陽的孩子》看起來賣得還不錯,應該暫時不用擔心沒有下一部片。
某個角度而言,鄭有傑和戴立忍頗有雷同之處,雖然戴立忍明顯比較帥。兩位同時都是導演也是演員,而且我猜測他們可以當導演還比較容易過活。兩位同樣關心社會議題,這也反映在兩人的作品裡。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就屬於這一類。《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部非常青春的片子,其實整個基調都超沉重,配樂《Life's struggle》確實很適合其氛圍,尤其是最後一集。
《陽陽》我覺得是部蠻值得一看的電影,裡面很愛給演員臉部的特寫鏡頭。不過如果真要介紹也不知要從和介紹起,有興趣自己去看吧。查了一下發現票房很差,真要說也不算是太過沉悶、藝術取向的電影,猜想可能是宣傳不夠吧。幸好《太陽的孩子》看起來賣得還不錯,應該暫時不用擔心沒有下一部片。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槍炮、病菌與鋼鐵 - 人類社會的命運》

作者先從動、植物物種上來比較各大陸間的潛力差異。植物上來說,最先比較農業社會與狩獵、採集社會的分別。發展出農業的社會可以稱起較高的人口密度、形成更大的社群,也有機會產出多餘的糧食供給如工匠、祭司等不生產糧食的份子,以發展出更複雜的社會結構。在農業社會與狩獵、採集社會接觸時,也每每是農業社會獲勝。所以農業上的發展潛力在長遠的歷史發展上至關重要。但是其實適合人類種植、改良作為熱量來源的作物其實在自然界中只佔了非常小一部份。比較各大陸原生物種後可以發現在歐亞大陸上幾乎包含了人類所需的作物物種。
個章節再從適合馴養的動物物種做比較、各大陸東西向與南北向傳播的差異、人口稠密性與病菌演化的關係、技術的發展與傳播等面向,環環相扣、佐以各種證據將人類歷史長遠的發展包含在內。各種的資訊、證據、說理堆疊出一個故事,展現出一個完整的歷史圖像。會感覺到作者帶領你掌握了人類歷史一條貫串全體的脈絡。不過在最後一個章節理討論近代史的部份就沒讓人這麼信服,有需多可以質疑討論的部份。一方面也是離我們越近其實越不容易看清。
看完這本書可以體會到地理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為了解決書中的問題,判斷年代需要運用物理學、地質學、人類考古學、地球科學,需要研究植物、動物物種的生物學、農業學、生物演化學,在研究個族群發展、關係的人類學乃至語言學。運用各種不同學問所獲得資訊才得以拼湊出一個巨觀的圖像。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刺客聶隱娘》與映後問答
搶在北美上映之前,學校邀請了侯孝賢導演並放映《刺客聶隱娘》。這天下午吃過午飯,信步走過校園到了北邊的 James Bridge Theater。雖然已經提早二十多分鐘到場,卻有不少人已經在等待。陸陸續續又有更多人,除了學生外,其中不少應該是洛杉磯地區的華人。
侯導電影裡的年代最久遠也就《自由夢》裡的日治時代。忽然這麼一下跳到唐代,衍生了許多新個感覺。對於電影的感想暫且不提,我還需時間咀嚼一番。
電影過後,在轉頭看見侯導現身在後門等待進場的身影,當下內心有點那麼點激動。第一次看到本人,就是印象中那個穿著隨性的侯導、帶個鴨舌帽,在周圍西裝筆挺人士環繞下稍微有點突兀。主辦單位就這樣領著侯孝賢導演進場。
主持人一堆開場白、歡迎侯導首次蒞臨本校、贈禮、拍照。隨後進入問答時間。在此就紀錄一些與侯導問答的內容。這部電影於上一部《紅氣球》時隔八年,主要是因為擔任台北電影節、金馬獎的主席。在這些年裡把一些制度做了改變,不再是主席完全掌握大權,而是組織一個委員會,他認為這樣才能長久經營。
問及電影中時而改變的長寬比,侯導說到現在的技術使得改變長寬比非常容易。一些長寬比的改變是考量到畫面的結構。例如其中彈琴的畫面為了琴身而選擇使用寬畫面。特別提到許多場景選用標準比例(1:1.37)是因為拍人很漂亮,無論是全身或半身,從以前就很喜歡,有機會自然就多用。
侯導電影裡的年代最久遠也就《自由夢》裡的日治時代。忽然這麼一下跳到唐代,衍生了許多新個感覺。對於電影的感想暫且不提,我還需時間咀嚼一番。
電影過後,在轉頭看見侯導現身在後門等待進場的身影,當下內心有點那麼點激動。第一次看到本人,就是印象中那個穿著隨性的侯導、帶個鴨舌帽,在周圍西裝筆挺人士環繞下稍微有點突兀。主辦單位就這樣領著侯孝賢導演進場。
主持人一堆開場白、歡迎侯導首次蒞臨本校、贈禮、拍照。隨後進入問答時間。在此就紀錄一些與侯導問答的內容。這部電影於上一部《紅氣球》時隔八年,主要是因為擔任台北電影節、金馬獎的主席。在這些年裡把一些制度做了改變,不再是主席完全掌握大權,而是組織一個委員會,他認為這樣才能長久經營。
問及電影中時而改變的長寬比,侯導說到現在的技術使得改變長寬比非常容易。一些長寬比的改變是考量到畫面的結構。例如其中彈琴的畫面為了琴身而選擇使用寬畫面。特別提到許多場景選用標準比例(1:1.37)是因為拍人很漂亮,無論是全身或半身,從以前就很喜歡,有機會自然就多用。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
買下這本《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至今也已經過了兩年多。猶記得是在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買下這本書。或許是乘著遊興,又或許是粗略瀏覽之時被其滿溢的冒險生命力所感染。無論如何,事實就是那年環島旅行的旅途中買下了這本書。然而即便買下時是雄心壯志,但另一個事實是拖了兩年有餘,才終於看完這本書。
在看過這本書之前,我是半點都不認識劉其偉奈何許人也。畢竟無論是在其知名的繪畫、人類學領域,我所知都極其有限。說起來,作為傳記,自出生到老年,記述上雖說也沒有缺什麼,但總的來說,總覺得沒寫到骨子裡去。裡頭不乏對人物性格的描寫,但感覺人物的形象沒從只上蹦出來。
不過劉老著述不少,如果想多瞭解其人,從其著作應該會是不錯的方式。
在看過這本書之前,我是半點都不認識劉其偉奈何許人也。畢竟無論是在其知名的繪畫、人類學領域,我所知都極其有限。說起來,作為傳記,自出生到老年,記述上雖說也沒有缺什麼,但總的來說,總覺得沒寫到骨子裡去。裡頭不乏對人物性格的描寫,但感覺人物的形象沒從只上蹦出來。
不過劉老著述不少,如果想多瞭解其人,從其著作應該會是不錯的方式。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Still Life》:那年代的伊朗

電影播放時附帶的是法語字幕,英文字幕還要另外投影上去。好像是主辦單位另外準備的。不過事實上,整部電影對白相當少,甚至沒有字幕都不會有太大影響。不清楚原本片名波斯文《Tabiate bijan》的意思,但英文片明《Still Life》某種程度上點出了電影的基調。主角這位老人三十多年來為鐵路公司工作,工作內容僅僅就是火車經過時降下柵欄。大兩的片段就是老人的工作、往返於家與工作地點、抽煙、喝茶、吃飯、織布。說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內容,然而我覺得好像將整個時代的生活記憶濃縮在電影裡。侯孝賢也很喜歡拍吃飯。確實吃飯包含著太多文化了。從電影我知道他們喝茶會將茶倒在碟子裡喝、會配著方糖、吃飯是一鍋東西配著餅、許許多多...。
許許多多畫面的架構與色彩,獨立出來都是一幅美麗繪景。或許只是很殘破的鄉村、荒郊的鐵路、破爛的房子、空蕩簡陋的住所,卻都呈現出一種生命力。映後這部片的攝影師參與了座談,透過翻譯接受訪問。他提到這是一部很「誠實」的電影。導演將自己的父親投影在主角上,在電影的段落甚至投注了真實的忿怒。片中曾提及時間是1960年,可以理解為這就是伊朗那個年代鄉村裡的景象。透過這部片,得以一窺其真實面貌。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Red Rose》:伊朗綠色革命的餘波
正值一系列的 Iranian Cinema 在 Billy Wilder Theater 展出。當初看阿巴斯的電影至今印象深刻,找了機會隨機挑了這部《Red Rose》。今天原本還想說似乎早到了一點,沒想到裡頭幾乎已經坐滿了人。索性跑到前頭選了第一排的座位。比起偏左偏右,寧可抬頭辛苦一點。看這會場滿滿的人,似乎幾乎都是伊朗人。雖然不是完全肯定,但大家都是中東面孔,操著我不懂的語言。
今天電影播放後會有電影導演 Sepideh Farsi 的座談。再次要對我自己的刻版印象道歉,原來這是一位女性導演。而這部《Red Rose》是一部以「伊朗綠色革命」為背景的作品。故事並不遙遠,就在2009年,一場要求選舉公正、改革的抗爭。台灣媒體對於國際新聞的著墨實在太少了,在這樣缺乏資訊下彷彿世界現狀是靜止的,第一世界彷彿永遠和平、其他國家也彷彿永遠不變。殊不知世界個處都在變化、地球正飛快轉動。對於伊朗的歷史、政治很是陌生。依稀記得《茉莉人生》中轉向伊斯蘭治國的壓抑社會、電影《Argo》英、美留下的爛攤子。從來都不知曉就在若干年前,發生了這麼一場為了自由、民主的運動。
雖然就結果而言,「綠色革命」的訴求是失敗的。至今伊朗政府仍然控制資訊、媒體。但事情永遠不會就這麼過了,總會留下些什麼,悄悄地影響著人們。這部電影也是其一吧。
而這部作品想當然爾是無法在伊朗進行拍攝,導演本人主要的活動是在法國、電影的拍攝則是在希臘。電影中許多的影像模糊片段,我起先以為是拍攝手法,之後才知道是他們在事件發生時從 youtube 上下載的真實影片。映後的座談裡導演也提到,他了解在拍了這麼一部片後,他是無法回到伊朗的。但是作為一個在海外有能力發聲的伊朗人,這是他的選擇。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風櫃來的人》、《在那河畔青草青》
《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與朱天文合作首次執導的電影,也是繼《孩子的大玩偶》後,侯導繼續發展他個人風格的第二支片。風櫃是澎湖的地名,以劇情來說跟《戀戀風塵》可以說是異曲同工。都是年輕人來到大城市闖蕩、茫然、生存的故事。差別只在於來自澎湖的漁村、抑或是猴硐的礦坑。侯導也曾在他第二部片《風兒踢踏踩》中於澎湖取景。我沒去過澎湖,但我猜想現在的澎湖與電影裡差別已經很大了。漁村打架鬧市的少年想來可能是侯導自身的某些投影吧。在漁村待不住來到了侯導的家鄉高雄,嘗試在當時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工廠工作。出於對侯孝賢寫實風格的信任,猜想我爸年輕時所看到大概就是這樣的景象吧。
在《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中印象是採訪賈樟柯的段落,曾提到他看侯孝賢的電影,隨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與他個人的經驗有著驚人的類似。電影所刻畫的年代記憶,十幾、二十年後在大陸的土地上重現,經歷同樣的社會發展、轉型。當時《台灣新電影》播放的片段就是這部《風櫃來的人》。
在《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中印象是採訪賈樟柯的段落,曾提到他看侯孝賢的電影,隨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與他個人的經驗有著驚人的類似。電影所刻畫的年代記憶,十幾、二十年後在大陸的土地上重現,經歷同樣的社會發展、轉型。當時《台灣新電影》播放的片段就是這部《風櫃來的人》。
《在那河畔青草青》是侯導的第三部電影,是發生寫實「相變」前最後一部。不太意外的又是鍾震濤主演,是與香港合作出品的。不過比起之前兩部,更多地描繪了鄉村景色,呈現了一個我沒見過、還沒商業化的內灣。同樣作為台鐵的支線,帶出了於《戀戀風塵》略為相似一點意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