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2 第一夢

我走在從清水到沙鹿的路上。
一陸上的景色相當陌生,不知何時冒出了許多不知名的店家,不認識的小市集與景色。
然而一切的驚奇都比不上我到達沙鹿之時。
彷彿就物都已被鏟平,完全不見過去的痕跡。只見一棟一棟巨蛋規模的賣場林立。
更詭異的是每一間都尚未營業,也不見施工的告示或圍牆。就這樣佇立在那,色調甚至有些灰白。我挑了一個小入口,像是那種店家旁邊通往二樓的小樓梯,裡面同樣空空如也。
我回到廣場,漫步著。確實相當空曠。但是一個人也沒有,色調仍是有些灰白。

------------------------------------------------------------------------------------------------
[個人分析]
這個夢的成因或許是因為昨天有提到要重新開張的新竹風城以及高雄巨蛋。
再加上不久前我重看了一遍 Inception。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HDECAY 風波

最近因為要用到 Higgs 的 decay rate
從 Particle Data Group 的 review 一路找到這個程式 HDECAY
關於這個程式的使用方法可以在上 Arxiv
http://arxiv.org/abs/hep-ph/9704448

程式本身則可以上 Michael Spira 的個人網頁下載。

雖然說明文件表示這是一個使用簡單且快速的 fortran 程式,但我從下載到真正要可以使用上可是花了好大一番功夫。首先我不懂 fortran,連要用什麼編譯器都不知道。先是用在 window 裝了 g95,發現不知道 window 下要怎麼使用 makefile。之後捨棄改裝 MinGW,最後選擇了模擬 Linux 的 Cygwin 。雪上加霜的是對於基本指令相當不熟悉,另外開始時不知道 Cygwin 安裝時要點選需要的套件。一回兒 vim 沒有安裝,一回兒又不確定有沒有 g77,折騰了好多工夫。讓我不禁思考起投入 Linux 懷抱的可能性。

總算可以編譯 fortran 後,仍然跑不出預期的結果。懷疑了是否是 makefile 出問題、input 是否正確,找了許多幫手,最後甚至寄信給 Michael Spira。這位大叔很好心地幫我研究問題出在哪,最後發現是我的 input 檔案必須多加一行空白,程式才能判別文件結束。然而我還是沒跑出結果,但是 Michael 大叔說我的程式已經沒問題了呀。我只好回過頭來仔細閱讀說明文件,發現到預設 input 的參數並不會跑出結果,改過參數後才會開始 output 出數據。另外預設只會跑出一個數據,怪不得一瞬間程式就跑完了。無論如何,這起事件總算是落幕了。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長談

今天跟父親作了很長的一段談話,雖然我大部份都是在聽。
許多過往的空白,開始有了框架。勾勒出二十年來的歷程與轉折。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另一種鼓聲 & 武士與旅人

其時我老早就想介紹這兩本我很喜歡的科普書籍,又或者說它其實也不太像是一般的科普。
這兩本書是台大物理「高涌泉」教授的科學筆記散文集,文章也多與科學相關,尤其高涌泉教授本身的領域是高能物理理論,談論的主題也常與此有所關聯。

先說說「另一種鼓聲」吧。最初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高涌泉教授到中一中演講,講一個有關於物理中對稱性的題目 (詳細已經不記得了,在高中時對這類講題的領悟也甚為有限。) 這本書大概就是在這樣的場合中被介紹而得知的。還記得當時高中物理老師曾跟我們說過量子力學發展初期的「小伙子物理」這麼一則歷史,便是出自這本書的其中一篇文章,當然這是在多年後才意識到的事情。

然而這麼一本書,真正把它看完卻是要等到之後在書店的再次相遇。
當年的我時常跑到學校附近的誠品瞎晃。當我晃到科普書籍那一區時,拿起了這本似曾相識、輕薄短小的書兒。或許是這些文章都太過有趣,不知覺間我就這麼把整本書都翻完了。

認識「武士與旅人」是到上了大學之後,偶然發現高涌泉教授的科學筆記竟然有了續集。讀之仍欲罷不能。

有段時期,這兩本書一直都是我的床頭讀物,安居在枕頭的邊緣。晚間隨興就翻它個兩三回,似乎從來也不會因為看過而感到無聊。隨著物理方面知識認識的越深,許多書中的人物、故事越發生動了起來。過去我不瞭解粒子物理的發展史,對於弱作用的問題與 t'Hooft 都相當陌生,然而歲數漸長,開始瞭解了這些物理與人物,這些故事回頭再看也有了不同的意義。

對我而言,它們帶給我的不只是裡頭的內容,還包含了繼續閱讀的線索。翻開書彷彿張開了一張地圖,按圖索驥去發掘更多的故事。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金馬影展

今天在新竹影博館觀賞了金馬影展,看了「短片動畫精選」和「歡迎來到德國」。

有點出我意料之外,全部都相當好看。先說說短片與動畫,第一部韓國的短片「夜釣」,氛圍營造的很有趣,故事當中的轉折設計也很出色。裡頭後面歌唱的部分我相當喜歡,不愧是最佳短片金熊獎,值得一看。動畫片「小週末大冒險」裡呈現事物的風格很特殊,不管是人物、動物、器物都有一種簡約趣味。故事很輕巧。「愛情迴旋」的畫面美絕大概是今天最讓我驚豔的,裡頭有用硬筆、油彩表現出來的畫面,卻又一直不停地以旋轉攝影這樣的鏡頭,帶出了很神奇的感覺。「失落之城」的畫面也相當漂亮,一開始是油畫的質感,後來又出現像神話故事壁畫那樣風格,在最後出現在水面上花與天空的雲,不禁讓我想到莫內的畫。

「歡迎來到德國」講述德國的是土耳其人移民故事。故事詼諧有趣,很多橋段都讓人非常喜愛。就種族認同這個容易沉重的議題,表現得很輕鬆。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山裡的微光」紀錄片放映

星期三晚上我去參加了一場紀錄片放映暨導演座談。
紀錄片的名稱是「山裡的微光」,片子的導演則是「馬躍‧比吼」

馬躍‧比吼這個名字依稀是聽過的,但是印象不深。
這天到了活動的現場「水木咖啡」,撿了個位子坐下。這可能是我第一次參加舉辦在水木咖啡的活動,一時感到有些不太自在。過不多時片子開始放映。這並非第一次接觸有關原住民生活或議題的紀錄片,在之前我曾經在金穗獎影展看過一部「走過泰雅千年」。這回的紀錄片講述的是位於「那瑪夏」的「kanakanavu族」,紀錄他們的生活以及災後的一些歷程。

我不想談論太多有關這部紀錄片的內容。有太多東西不直接藉由影像無法了解,我在此就不再多費唇舌。影片結束,導演登場了。我不知道他是何時抵達這兒的,一顆顯眼的爆炸頭畫到了螢幕之前。與網路上所見沒有太多出入。由主持人起頭問了幾個問題。我無法明確的紀下完整的問與答,但在一來一往之間,我漸漸能夠稜模出導演馬躍對於原住民議題的想法和觀點。以一個立委參選人觀之,不妨就視作其政見發表吧。在十幾年來拍攝紀錄片的過程裡,他不斷地看到了現有環境、制度的問題。將這些問題逞現在眾人之前。然而歷經這種種,他感覺到要作出改善,拍紀錄片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這是這次他出來參選立委的理由。現有的原民立委已經受制於黨團的操控,無法真正為原住民的議題、困難發聲。

如果對於馬躍導演的思想有興趣,可以上他個人的部落格。許多文章值得一觀。
http://mayawbiho.blogspot.com/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演講筆記:台灣電影的過去 現在 未來

主講人:王童

雖然說是筆記,但是大概不能算是真正的演講筆記。我在昨天得知演講的訊息,隨即就報名了。今天下午吃完晚餐,我到胖達買了杯拿鐵(三毛的濾器壞了),坐在湖畔享用。消磨到了約莫六點,眼看離七點演講開始還有點時間,就到圖書館翻翻新到館書籍。看到昨天順手翻起的「導演‧巴萊」就接著看下去。書當然是很有趣的,不過重要的是我剛好看到裡頭一個段落,說到魏導有意在台南弄個片場,想來只有王童導演有此能力作規劃。在演講前剛好看到這麼些內容,自然是對演講更生興趣。

以下差不多要進入筆記了,不過到底只是一些雜記。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家族故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傳承與種種。而我今天要說屬於我個人的家族故事。

這個故事當然可長可短,我本身是第二十四世,故事可以從第一世元朝的有通公講起。不過還是讓我從來台發展的十八世說起吧。我們家族從十八世來台,十八世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昨天在貓底看了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這一部 IMDB 排名第一,評分高達 9.2 的電影。
雖然或許我不會將它列為我的第一名,但是我能理解這部片何以能有如此超凡的地位。

我很喜歡阿瑞旁白描述安迪走在監獄裡就如走在公園般閒適的那一段。

在我心目中安迪形成了另一種英雄的形象,在無比的逆境裡仍能安閒自在。這樣的角色我以為其他地方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2011年諾貝爾物理獎出爐

201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今日出爐
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47392

三名獲獎者分別為 Saul Perlmutter、Adam RiessBrian Schmidt
獲獎原因為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accelerating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observations of distant supernovae"


這對高能物理而言也算是個好消息吧。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微中子超越光速?

這篇是 PhysicsWorld 今日頭條:Do neutrinos move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47283

位於義大利 Gran Sasso 的實驗中,觀測到微中子的速度超過光速。
如果此項觀測屬實,這可會是動搖物理根基的大新聞,太不可思議了。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岩井俊二影展

昨天又去了貓底的岩井俊二影展 ─ 青春電幻物語

與先前影展放映的「情書」不同,絲毫看不到情書裡頭巧妙劇情的輕快。
真要說的話情書是「雖死猶生」,這部電影卻是「雖生猶死」了。

在不斷地劇情、畫面、配樂構成的氛圍下,情緒越發沉重。
是我在事前無法想像的沉重。胸腔好像有氣盤據,鬱悶難釋。
一般的電影我會希望在觀影時投入電影的世界,遠離自我。
然而這部片看到後來我忍不住從影中世界抽離,以免被陰鬱所窒息。

太可怕了。

[2011.9.25 補記]

昨天又去貓底,觀賞了「燕尾蝶」。
整個世界觀與氣氛營造得很成功,雖然我覺得一開始的頹廢氛圍比後面都要好。
故事很吸引人,許多人物刻劃得也很有趣。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柏拉圖的天空》

昨天總算把這本《柏拉圖的天空》給看完了。
還記得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但僅止於愛因斯坦與歌德爾的部分,一直未能終卷。這回終於從頭到尾啃了個乾淨。整本書對高等研究院的起源、過往的人物有一個概略的描述。有許多很有趣的人物事蹟,例如:孔恩、Mathematica的發起人Wolfram等,確實值得一讀。裡面也有提到我最為崇敬的狄拉克,不過篇幅不多。

然而這本書在翻譯上可得吹毛求疵一番。我想或許是礙於譯者本身的背景,在物理上有些翻譯有些瑕疵。Hadron 一般翻譯作「強子」,而他翻作「重子」,這很容易與 Baryon 混淆。(通常 Baryon 才翻成重子)更誇張的是他後面將重力子也簡稱作「重子」,豈不謬哉。再者 Renormalization 他翻作「重正規化」,「重整化」才是較通用的用法。至於其他領域的專有名詞是否有需要更正處我就不甚清楚了。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論理性

極致的理性需要持續高度的專注,

然而耗費太多精力可不是什麼太理性的行為。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宇宙的寂寞心靈》

經過好些日子的夜讀,總算將《宇宙的寂寞心靈》這本書給看完了。對於宇宙學的發展與歷史也終於有了粗淺的認識。
我個人認為多學一點物理的發展史是很重要的,能夠對整個學科的脈絡有較好的掌握。
在學習上也比較不至於迷失。

從這本書中也更了解了一點天文上的知識,以及天文觀測的困難與極限。
當然物理學家們的言談與處事是相當有趣的。
這本宇宙學的歷史厚達六百頁,介紹了相當多的人物與學說。
可以感覺到物理在地域上確實有風格上的差異。
例如英國在宇宙學理論上比較從基礎的理論出發,霍金的黑洞學說可為代表。
甚至美國東西岸都有格差異,更別說俄國與歐美之間的學術論戰了。

對於從事宇宙學或粒子研究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是很好的指引。
好好看完絕對能夠增進對宇宙學整體的瞭解,不論是理論上或是實驗、天文觀測上。

[2013.5.31補記]
在茉莉二手書店看到了圖書館裡的那種精裝版本,書況很好,雖然不便宜還是把他帶回家了。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夢中女孩

在我夢中出現了一位女孩。

不知要從何說起,不知哪裡是開端。
或許是從一條路上,兩旁是田野,我正要前往一個地方。

那地方應該是個小鄉鎮。
天色有些暗時我來到一排高聳的深棕色建築,旁邊還有圍牆。
我進到其中一間屋內,裡頭有好多人,好像是我的親戚和其他。
整個房子的內部都是木材所建,依稀記得門口附近還有跟歪歪斜斜,有紋路起伏的原木柱子。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水木驚見李怡嚴

剛剛在水木書苑買票時,看到一位老先生拿兩本書在櫃檯結帳。
仔細一看,這不是李怡嚴嗎?

聞名已久,今而還可是頭一回看到。

偷看了一下李老爺爺買什麼書,一本飛燕驚龍傳,一本名兒太長不記得了。
只依稀記得看起來是很專業的書籍。
果然如傳聞一般,李老爺爺的閱讀興趣相當廣泛。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Inflation Note

The problems which can be solved by inflation:
Flatness problem
Horizon problem
Structure formation or CMB anisotropy

Paul Dirac: The Man and his Work

《Paul Dirac: The Man and his Work》這本其實是由四篇文章集結起來。我個人其實只讀了 Abraham Pais 寫的同書名的文章。其他三篇有些太過學術了,暫且不閱。

文章內容其實也就如同標題所說的,不過由於作者與 Dirac 是認識的,有直接的交流,裡頭也許多有趣的描述以及 Dirac 與人的互動。就如大家所知道的 Dirac 是個沉默寡言的怪人,從其中的故事可以窺知一二。

其中有兩個我特別覺得有趣的片段:

其一,1929年,Dirac 與 Heisenberg 一同作船從美國前往日本作學術訪問,以下是 Heisenberg 所敘述的故事。

在一個晚會中,Heisenberg 喜歡參與社交活動並與人跳舞,Dirac 並不喜愛這類的活動卻也在一旁的坐著看。Heisenberg 一段舞結束後回到  Dirac 旁的椅子坐下。此時 Dirac 問道。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Dark Matter Note

1. Begining
The studies of dark matter started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spiral Galaxy in early 1930s. By looking at the speed distribution of Galaxy, people found out that the distribution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previous prediction based on Newton's law. F. Zwicky gave the indication of missing mass called "dark matter" which points out the non-luminous property.

2.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2.1 Gravitational lensing


2.2 Big bang necleosynthesis (BBN)

2.3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CMB)
COBE
WMAP


3. The dark matter models and candidates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of dark matter, it must have some properties:
1. stability
2. heavy

relic density
SUSY
Extra dimension
4. Dark matter detection
3.1 Direct detection
3.2 Indirect detection
PAMALA
CoGent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讀書筆記] 2011.6.18

這幾天在作一題有關 Lie Algebra 的證明題。

就在昨天爬上床睡覺忽然靈光一閃,想到最後一個小題的作法,如何運用到第一小題證明過的東西來作此小題的證明。便趕緊跑下床作了一些大概的計算,過然在第二天早上順利的寫下了證明。

經過這一次的作業,我領悟到在作證明題時,有時候必須回歸到原點,思索有哪些條件可以運用,思考有哪些相關的性質還沒運用的。例如這回第一小題就必須用到 completeness 的性質,第三小題則是需連結 adjoint representation 與一般 representation 的關係。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取近似

這星期四去找李靈峰老師交量子場論作業,順道聊了兩句。

我說到我第五題 neutrino scattering 寫了非常久,算了近似的解與沒有近似的解。
(其實只算最低階樹圖還是算近似啊...)
老師就說他忘了把要求近似的條件加進去。
(原來不是要給我們磨練啊...)
也提到一般而言, neutrino scattering 算出精確的解意義不大,
因為通常實驗上 neutrino 的來源是 pion decay ,能量大概在幾十個 MeV
而我們經常省略的項大概要到 W boson 的能量層級大約數十 GeV 才會有明顯的效應。
除非來源是宇宙射線,不過光子不容易分離是一個問題。

李老師如是說:
學生常常想把精確的解算出來...

我也同意,在必要的時候求近似比較能夠簡單的看出大概的模式,以及了解什麼是重要的。
這也算是一次特別的學習經驗吧。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吾家有花初長成

今天我家小花開花了。

歷經兩個月我家的向日葵總算開花了。



















旁邊的九層塔也長得不錯。

另外另一塊地方的孔雀草看起來也好生興旺。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雨中的莫內花園

這天同囧大叔上北美館看莫內。
上星期就有聽說這兩天會下雨兒,也不出所料的下了。
我喜歡下雨,所以下雨是擋不住我的。
而且或許是因為下雨,這天莫內花園的展場人著實不多,甚至時常有能夠一人獨占一張畫的時間。




















先前聽了蔣勳談莫內的演講,所以莫內其人其事其畫並不陌生。
就如同這次展覽的名稱「莫內花園」,展出的畫作以他晚年在自家花園的畫作為主,有許多睡蓮的畫作。
或許隨著年歲的增長,晚年的畫作更加不具有具體的形象。更加有一種迷濛的視覺醞釀其中。

這次我尤其喜歡其中一張畫作,主題不是花園,而是從花園望向家園的建築。
我猜想作畫時間應該是在炎熱日子的黃昏,畫面帶著暑氣的昏沉,彷彿中暑之人的視線。
在紀念品區想尋是否有關此張畫作的商品,然苦尋不得。甚憾。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今日少年明日老

平常要回家都是在星期五,然而這禮拜比較特別,星期四就坐車回家。
沒想到提早一天的這個舉動造就了某種的機緣巧合。

這天下午四點我坐上了客運,這天麻也剛好在市政府不知道開什麼會,所以拔會來台中市載我們。我一貫地在朝馬下車,在嘈雜塵囂的十字路口邊等待開車過來的救贖。一如既往,我引頸盼望沙鹿過來的那個方向,但不知怎麼地老爸的車卻從垂直邊的路開來,一上車拔就說要帶我去個特別的地方。儘管我滿是疑惑但我並未發問。在新光三越接到老媽後,我依稀能從他們的對話中聽出點端倪,似乎提到了什麼「老同學」?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續金穗

今年的金穗獎落幕了。

或許是胃口有些養大了,有些影片不是那麼的喜歡。
如果無法在我心中生成有邏輯的連貫畫面,或者讓我感受到畫面的美感,時日一久很容易消逝在記憶的洪流,化作若有似無的存在。尤其是在圖像刺激如此頻繁的時節裡。

當然仍有許多是讓人頗為驚奇與震撼。
比起其他類型,似乎紀錄片都有一定的水準在。
也許我們能夠用「真實生活比小說更為精采」這樣的老生常談來詮釋,然而我傾向於用別種方式來理解。以紀錄片而言,它的角色是鮮活的人,真實有血肉。就世界觀來說,真實的世界複雜多面向而且不會自相矛盾。在以故事性來出發,就是題材選擇的問題了,不過愛聽故事或許是人類的共同天性。在這樣的優勢下,不難理解紀錄片的「品質保證」了。

乘著記憶猶新,我來紀錄幾筆我喜愛的作品吧。

馬嘎巴海 magabahai

熟男

狗日午後

8624

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

通過我們的身體



紅毛港家變

艾蜜莉

焉知水粉

傷城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憶金穗

金穗獎巡迴影展又開始了,星期一到五每天晚在合勤播放。

去年開始看金穗是個意外,今年卻已化作了期待。

還記得去年這個時節,我差不多要大學畢業了。
閒來無事又心情悠閒,不經意發現了金穗獎影展。
也好險我發現了。

去年跟今年不大一樣,影展是辦在白天。
當大家還在教室裡頭奮鬥時,我悠閒的步伐早晃到了合勤。
觀賞影展的人一直都不多,約莫二十人上下。
整體來說,觀影的環境是再好不過了。
稀疏的人群已及幽暗的環境有助於我切斷與外界的連結,沉浸在影片的世界。
我就這樣慵懶地一整天死賴在合勤演藝廳,不時發出心中驚喜的讚嘆。
追風、泰雅千年、秘密海、老徐的完結篇...

現在想來,當時的優閒與意外發現的結合可是不得了的幸運呢。
今年還會有什麼樣的驚喜呢?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 2011.4.30

Quantum Field Theory, 2nd Edition 
最近要複習場量子化的部分,翻了好些書。

忽然發覺 Ryder 在某些概念上寫得蠻清楚又好懂。
在將場作 Fourier expansion 的部分敘述完整不含糊。
釐清了我一直以來的些許疑惑。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白努力定律的領悟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白努力定律,對於速度越快則壓力越小的概念感到相當奇怪。直覺地以為力既然來自於動量的變化,速度越快理當是會造成更大的壓力。心中的物理圖像總是想像一道水流在衝擊一個面,越快速所造成的壓力越強。這樣的想法自然是有許多的謬誤的。流體的壓力是描述粒子間的推擠作用,而不是放一個面去承受衝擊。

現在來看這個問題可以想得很明白,但是對於我當時幼小的物理心靈埋下一個很大的疑惑。直到有一天我在高速公路上,看著高速行駛的車子順暢無阻的走著,彼此間不相往來...

忽然間,我領悟了白努力定律的物理圖像。高速移動的粒子彼此間反倒是沒有什麼交互作用的。

對於白努力的心領神會,在另一個情境下又深了一層。不過這次的情況截然不同,發生在行進速度緩慢的夜市街道。這回我可就明顯感覺到來自其他粒子的「壓力」了。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Freeline

上星期五我收到了我網購的 Freeline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練成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前進、起步、迴轉...等。
比較進階像是下坡這樣的技能倒是都還沒嘗試過。



















這東西比起蛇板真的還要難上許多,
尤其要控制兩腳的間距就需要額外的大腿肌力。
不過也因為不定的間距而多了一些變化。

網路上可以找到 Freeline 發明人 Ryan Farrelly 製作的教學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gh0sqGacnU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廢紙團

心中一直有著這樣的畫面。

理論物理學家或數學家在進行某些困難的推導或是計算中受挫時,
便會焦躁地把手中的計算紙揉成廢紙團然後丟到垃圾桶裡。

對我而言,這樣的行為是很酷的。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中我從沒機會這樣作。
一來在作複雜計算走火入魔時,即使算出來的是錯的我也不會亂丟。
畢竟丟掉的話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雖然偶爾丟掉重算或許是更好的作法...)

再者,我是會做紙類回收的。
揉成紙團並不符合回收的原則。

因此之故,這個憧憬目前還是只能留在心裡頭了...。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Feynman's insight

Figure. Early data on DIS by the SLAC-MIT experiment
今個兒的場論課講到 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
秀出了早期在 SLAC 進行 ep scattering 實驗的結果。考慮到描述質子結構的形狀因子,原本的理論預測 cross section 會隨著 q^2 快速衰減。

然而實驗的結果卻與預測不同。在能量高的情形下,cross section 並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Feynman 因此而提出了 parton model,以此來解釋在高能量情形下,質子表現出近似點粒子的行為。李靈峰老師就說到,大師就是有這種直覺,有辦法對於新的現象提出好的解釋,讓後來的人解決理論上的細節。

後來由 Politzer、Gross、Wilczek 等人提出 QCD中「漸近自由」的概念,多少便是受到 parton model 的影響。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阿巴斯之生生長流

昨天晚上到蘇格貓底看了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的「生生長流」。
其實在上星期六,也同樣在貓底看了阿巴斯的「橄欖樹下的情人」。
然而是在昨天我才彷彿領悟到了什麼一般,思考起「電影」這個名詞。

這兩部電影中,都沒有複雜或出乎預料的情節。
然而他的畫面感是很強烈的。

是否現今有太多電影被劇情牽著鼻子走?
是否電影失去了原先電影具有的一種純粹呢?

在電影被列為第八藝術之時,電影還不具有聲音,
或許也還沒有足夠的長度可以去堆疊出複雜的情節。
或許它有的只是呈現一種會動的畫面。
經過精心雕琢的一種視覺體驗。

我猜想,或許這才是電影原始的靈魂。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春來到

之前因為一連串的活動,我大概有十天沒見著我的花與草兒。
中間因為有下雨,所以也不是太擔心。

前天總算有機會跑到頂樓探看他們。

忽然感覺到春天真的來了。
頂樓的草都茂密了起來,我的向日葵們也長大了許多。

肥肥

經過一連九天,兩岸加春季學校的轟炸。
這兩天我都是睡過了十二點才起床。
在來到研究室的途中,我在SEVEN遇到了好久不見的肥肥,便邀他來我的研究室喝咖啡。

肥肥一直都是個奇妙的人。
大二從物理系轉到人社,目前打算畢業後留在清大念哲學。
有時候會覺得他是一個衝突的結合體。

這天下午我們聊了許多事情。
聊到了關於哲學的思想與派別,約略二分的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
以及肥肥目前想探討的存在與死亡,試著窺探死亡產生人對於活著的意義。

也講到平常他會帶小孩,上一些歷史、自然科學等等的東西。
訓練他們去思考以及架構理論與討論事物。
以及帶他們出遊,去遊玩新竹的古道。

也說到了他們的光合工作室,
目前舉行的「死亡與焦慮讀書會」。

許多許多。

另外也上頂樓看我的向日葵。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兩岸高能物理交流會議

目前過了兩天。

第一天的時候要給了個短短的報告。
大家都用中文報告,可是我在練習的時候都是用英文...
最後還是用英文講(我是唯一一個...),下午報告完就輕鬆了。

因為當天是四月一號,亂說話是不必負責的。

大陸的學者及老師有一點與我們非常不一樣。
他們非常嫻熟於使用中文來講一些物理專有名詞。例如:形狀因子(form factor)、度規(metric)
這些名詞有許多我根本不知道中文翻譯。
如果科學中文化對於科學普及是重要的,那台灣已落後對岸許多。
關於這個問題我還要再思考。

另外,研究的方向,或說比重也不太一樣。
有許多在研究QCD、重力相關的題目。

在跟對岸學生聊天的過程也多了解了一些對岸的學術環境。
稍微認識了中科院理論物理所。

馬中珮教授

上星期五在理論中心有個演講:Dark Matter, the Other Universe
講者是來自UC Berkeley的馬中珮教授。
整個演講淺顯易懂而且很清楚。

後來上網一查發現真不是個簡單人物...

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馬教授演講的影片。

< 2011/4/13 補記 >

我後來領悟到演講副標:the Other Universe 的涵義。
假如 DM 與目前已知物質的交互作用很小,
就極端一點的例子來,會有另一組的 SM particle 活在"另一個宇宙"
或許存在於相同的空間,卻幾乎感受不到彼此。

當然就已知的數據來看,不會是真的是另一個 Standard Model
目前看來 DM 應該不會形成星體,而是以 dust 的形式存在。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師承關係

這是最近的一些小發現。

原來張維甫老師的師承可以追溯到偉大的 Enrico Fermi
張維甫老師的老師張達文教授在卡內基美隆求學時,拜入 Lincoln Wolfenstein 門下。
而 Wolfenstein 是 Fermi 的學生。

簡單來說,張維甫老師是 Fermi 的再再傳弟子。


另外,李靈峰老師寫書的搭檔鄭大培( Ta-Pei Cheng )教授的導師乃是 Abraham Pais
Pais 對於粒子物理也是頗有貢獻的人。
然而就一般人而言,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幫 Einstein 寫了一本傳記 - Subtle is the Lord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向日葵發芽了

約莫兩三天前,向日葵種子就探出頭來了。
今天已然可以看見如振翅般張開地嫩葉,或兩或三。

約略一算,其數為七。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

最近看了一本書:

台灣科學40年風雲 -- 紀錄六、七零年代知識分子與科學月刊

















當初會讀這本書乃是因為在李靈峰老師的桌上看到這本書。
一來好奇書中的內容,二來也想一探教授看的到底是什麼書,便立馬上圖書館借來一觀。
說起來如果不是這個機緣,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碰到這本書吧。

我一直以來對於科學史都有著不小的興趣,對於二十世紀以來的物理史自認懂得不少。
然而有關於本土的科學發展史所知卻甚是有限。
也剛好趁此機會好好惡補一番。

不是不存在 而是有沒有去找

昨天場論課上到弱交互作用的 parity violation,也就是當年楊振寧、李政道的研究。
吳健雄在1957年利用鈷六十測量物理量<J·P>證實這項猜測。
(楊李二人當年馬上得獲得諾貝爾獎,震撼整個物理界)
當然這故事在物理上來說算是老生常談了。
不過事實上,這類的研究同時也由其他團隊在進行,之後的結果也得出相同的結論。

並且也影響到後來 Marshak 等人提出 V-A Lagrangian
瞭解到事實上弱作用對於 parity 的破壞,並不是一點點,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破壞。
為何從前沒有人發現呢?


或許就如教授所說的:
「這代表不是不存在,而是有沒有去找。」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3月13日

今天3月14日是 Albert Einstein 的生日,
不過昨天卻是本人23歲的生日。

非常湊巧的這天全校停電,平日以研究室為據點的我也不得不出走。
或許這是某種機緣,硬是要我在這天出去遊玩一番。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木工做書架

雖然我研究室的書櫃還有許多位置,我還是希望我的書本們能夠在我伸手可及的位置。
對於這些作戰最前線的即戰力,我早先幫他們在我桌上安置了一個三層櫃。
三層櫃空間的確是不少,然而對於我眾多的書本們仍顯得有些不足。
每每我從圖書館滿載而歸時,空間的畫分便顯得捉襟見肘。

量子場論課

這學期修的量子場論應該是我的清華生涯中最後一個主科。

一般的課程雖然大多也是選定一本課本來教。
但是授課老師通常不會完全照著課本的脈絡授課。
許多時候教授會有自己的筆記。

畢竟每個人對某個科目的見解不同,在章節安排以及材料深淺等等方面難免有些出入。
期望一本課本能夠成為某位教師的"完美"教材顯然是個不現實的事情。

向日葵與九層塔

今天將向日葵與九層塔的種子種在頂樓了。
鋪了大概十公分的土。
土的來源是不知為何堆放在頂樓的有機土。
一包包堆在那兒,奇怪的草跟青苔都長在上面了。

據說種子四到六天會發芽。